探秘龙王山:从遗址到公园的历史传承
探秘龙王山:从遗址到公园的历史传承
龙王山,这座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山峰,海拔虽仅114米,却承载着数万年的历史记忆。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现代科技园区,从古老的龙王传说到当代人文精神,这里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考古发现:揭秘龙王山的远古历史
202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龙王山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重要发掘,发现了多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
其中,南黄遗址是一处具有原地埋藏性质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距今约10-5万年。遗址出土石制品460件,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以脉石英为主,燧石质占少数。这些发现补充了跋山遗址之后的历史时段石器面貌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沂河各阶段阶地形成过程及相应时段古人类文化面貌的认知。
毛官庄遗址则是一座延续时间较长的丘台状遗址,时代涵盖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中发现了城墙、墓葬、房址等遗迹,其中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朱梅村遗址的发掘则揭示了岳石文化、东周至汉代的遗存。出土的大量汉代长方形灰坑,其性质、功能值得深入探讨。近年来发掘的枣庄海子汉代遗址、沂水东山遗址均发现了此类长方形坑状遗迹。若把此类遗迹在不同遗址的发现情况串联起来,可能代表了东周汉代时期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内共同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可以此为视角解决相关学术性问题。朱梅村遗址地处龙王河冲积平原,遗址的地层堆积序列所代表的沉积环境揭示了几千年来洼地、河流、台地的变化与更迭,为研究古代地理、地貌环境及人地关系提供了线索。在鲁东南地区的剥蚀丘陵地带,保存如此完好的岳石文化、东周汉代遗址尚不多见。出土的这批材料为研究莒南乃至鲁东南地区岳石文化、东周至汉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地理环境的更迭与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进一步丰富了莒南乃至鲁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现代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交汇
进入现代社会,龙王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南京江北新区的重要地标。山脚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和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两所高校比邻而建,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龙王山不仅是高校的“靠山”,更是产业发展的高地。与之仅一路之隔的生物医药谷,是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地。这里聚集了超千家生命健康企业,吸引着大量高层次人才前来安居立业。新区生物医药谷于全国206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首次“冲进”前十,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8位。
在龙王山脚下的龙山社区,常住人口约4.5万人,新市民占比80%以上,硕博占比近20%。这里不仅有南大博士走进小区授课,还有学校门口停着学教“大篷车”,为家长们提供教育咨询。数次“上新”的龙王山郊野公园,成为家庭休闲的好去处。
传说与文化:龙王山的精神内涵
龙王山的名字,自然让人联想到龙王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是司水、降雨的神灵,这一观念最早可追溯至佛教龙王概念的传入。西晋译经师竺法护于公元285年翻译《佛说海龙王经》,将Nāga译成龙王,揭开了佛教龙王与中国神龙的融合史。
唐玄宗时期,四海龙王的封号制度确立,龙王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龙王不仅有人格化的思维和情感,还有眷属、龙宫,宫中藏有各种奇珍异宝。这些故事要素进入中国原有的龙文化系统之后,又与中国的修仙文化、异类婚故事相融合,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长出了更多脍炙人口的龙王故事。
龙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龙形象可追溯至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龙文化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还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食品名称、地名、姓氏等各个方面。龙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融合精神和包容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传承:从遗址到公园的演变
从考古遗址到现代公园,龙王山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它不仅是古人类活动的见证者,更是现代科技创新的见证者。龙王山的历史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创新性。
今天,当我们登上龙王山,俯瞰四周的高楼大厦和科研载体,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巨变。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延续——从古人类的生存智慧到现代人的创新精神,从龙王传说的神秘到科技创新的务实,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龙王山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随着南京北站的建设,龙王山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让我们期待,这座见证了数万年历史的山峰,在新时代继续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