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发布最新狂犬病防控指南:暴露后这样处置最安全
国家疾控局发布最新狂犬病防控指南:暴露后这样处置最安全
近日,国家疾控局发布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为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最新的指导方案。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到100%。因此,及时、正确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狂犬病暴露分级与处置原则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狂犬病暴露被分为三级:
I级暴露:接触或喂饲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舐。对于I级暴露,仅需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置。
Ⅱ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Ⅱ级暴露者需要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应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
Ⅲ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组织污染,或直接接触蝙蝠。Ⅲ级暴露者需要处置伤口,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置与疫苗接种
伤口处置包括彻底冲洗和规范清创。伤口应立即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专业冲洗液)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吸尽残留液。消毒处理时,可用稀释碘伏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果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涂擦伤口。
疫苗接种方面,推荐两种免疫程序:
5针免疫程序:于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
“2-1-1”免疫程序:于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
特殊情况下的处置
对于再次暴露的情况,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
如果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
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
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应于0、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
对于按暴露前或暴露后程序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再次暴露后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科学预防,消除疑虑
狂犬病虽然致命,但通过科学预防可以有效避免。新版规范的发布,为医疗机构和公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一旦发生暴露,应立即前往就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和处置。
狂犬病疫苗接种没有禁忌症,任何年龄、体重的人群都应按照规范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发热、乏力等,但这些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极个别人员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狂犬病的预防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通过提高公众对狂犬病危害的认识,普及科学预防知识,可以有效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规范,为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公众应积极配合,一旦发生暴露,及时就医,按照规范进行预防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