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从改革先锋到创新高地
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从改革先锋到创新高地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巨变。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高地。
从改革先锋到创新高地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1979年,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新篇章。在税收、关税、经济体制管理等方面享有特殊政策,如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为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深圳以“三资”和“三来一补”为主,即外商投资、海外华侨投资及港、澳投资,以及“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深圳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2004年深圳GDP总量为4282亿元人民币,人均为7000美元;2005年增加至4926亿元人民币,增速为15%,人均7300美元;2006年为5813.56亿元,增长16.6%,人均8815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2007年为6802亿元,创新高;2008年增幅为12.1%,达到7806.54亿元,人均达13150美元(以深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当天中国银行最后一次人民币兑美元牌价计),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2009年为8201.32亿元,人均92772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13581美元);2010年再创新高,达9511亿元;2016年达1.94万亿元,当中总值超过800亿元投入科技研发。2019年,深圳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6%,比上一年同期8.1%的增速明显下滑,是深圳1979年成为经济特区后创下的最低增速。2023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科技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2236.6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6.46%,双双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
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该系统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在续航时间、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均位于行业前列。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其率领团队取得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与香港、广州等地形成紧密合作。在大湾区,创新是常态,谁不创新才会觉得奇怪。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王少军表示,“在深圳有一个好处,如果你想获得行业内的最新信息,速度会非常快,在行业内找到五六个人聊一聊,马上就能得知行业最新进展”。作为一个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创团队,公司正是看中了大湾区及深圳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广泛的应用场景及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
开放包容与独立自主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深圳展现出开放包容与独立自主的双重特质。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表示,尽管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但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仍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邀请国际学者交流。目前,他们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中有来自日本、瑞典、德国、希腊等国的国际化人才。
展望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正朝着建设全球领先的创新城市目标迈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