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布新框架:防止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联合国发布新框架:防止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预警
“地球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而且这次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来自全球科学家的严厉警告。
自1500年以来,地球可能已经失去了其200万种已知物种的7.5%-13%,这意味着多达26万种物种已经消失。从菲律宾的塔玛拉到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西里伯斯冠猕猴,许多珍稀物种正面临着生存威胁。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最新数据显示,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惊人。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从1970年到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栖息地退化和丧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入侵是主要影响因素。
迁徙物种的状况同样令人担忧。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数据显示,近一半迁徙物种的数量正在下降,超过五分之一濒临灭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警告说:“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正在危及迁徙物种的未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尽管“昆蒙框架”确立了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但目前仅有2.8%的海洋被评估为“可能得到有效保护”。照此进度推算,到2030年仅有9.7%的海洋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联合国发布新框架应对危机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联合国发布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即“昆蒙框架”。该框架设定了到2030年保护地球近三分之一面积的目标,包括减少污染、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及赋予当地社区权力。
“昆蒙框架”还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如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减少塑料污染等。这些措施旨在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为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最后的庇护所。
中国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国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中国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昆蒙框架”实施倡议、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引领国际合作。
今年1月,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围绕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4个优先领域部署了27个优先行动和75个优先项目,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第一个完成更新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的首批9个小额项目已获得通过,标志着昆明基金进入了落实“昆蒙框架”的新阶段。首批项目覆盖中东欧、亚太、非洲和拉美等15个国家,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担当。
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各国“应采取行动,加强国家内部和国际努力,建立与自然平衡、和谐的关系,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恢复、利用和分享全球生物多样性”。
发达国家应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诺,发挥带头作用,从明年起每年至少提供2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同时,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具体行动中来,鼓励他们践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诺,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面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威胁,人类社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联合国发布的“昆蒙框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中国的积极行动则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守护这个唯一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