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发“臻珠1号”育种芯片,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实现新突破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发“臻珠1号”育种芯片,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实现新突破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传来喜讯:由该所淡水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研发的罗氏沼虾“臻珠1号”200K育种芯片正式问世。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研成果,将为我国罗氏沼虾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全球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自1976年引入我国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罗氏沼虾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之一。据统计,2022年全国罗氏沼虾养殖产量达18万吨,产值超200亿元,其中广东省产量约8.51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
“臻珠1号”育种芯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臻珠1号”育种芯片的研发团队核心成员、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凌云博士表示,该芯片具有基因组覆盖全面、成本低、效果好、准确率高等优势,能够广泛应用于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评估、种质资源鉴定、功能基因挖掘以及基因组选择育种等领域。
这一技术突破的重要性在于,它将显著提升罗氏沼虾的育种效率。此前,我国已通过传统的群体或家系选育方法育成4个罗氏沼虾新品种,但育种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基因组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新一代技术被认为是提高罗氏沼虾育种精度及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基因芯片的研发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罗氏沼虾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2022年该三省罗氏沼虾养殖总量占全国的92.1%。其他省市如安徽、福建、上海、广西的养殖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升,罗氏沼虾的养殖模式也在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池塘养殖为主,发展出大棚标粗接力式养殖、蟹塘套养、稻虾共生轮作、南美白对虾混养、帆布池养殖等多种模式。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养殖区域不断扩散,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拓展到陕西、西藏、新疆等地。
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罗氏沼虾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种质资源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此外,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仍需完善,如加工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罗氏沼虾加工产品口味和需求的研究。
未来展望
随着“臻珠1号”育种芯片等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罗氏沼虾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不仅能够提升种苗质量,还能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我国罗氏沼虾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在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下,罗氏沼虾这一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将在保障我国水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