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孤独”:成因、影响与应对之道
社交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孤独”:成因、影响与应对之道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虽然能够便捷地建立联系,但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却日渐稀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刘子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人际困境。
什么是“数字化孤独”?
“数字化孤独”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在其著作《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中提出。她指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容易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源于物理上的孤立,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肤浅化和碎片化。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人们平均每天花费71.8%的时间在视频、社交和手机游戏上。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更是高达5427次。这种对数字设备的过度依赖,反而让人们感到更加空虚和孤独。
社交媒体:一把双刃剑
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一方面,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生活、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甚至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保持社交联系的重要工具。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一项针对1400名年轻人的研究显示,Instagram和Snapchat等平台在“身体形象”方面得分最低,90%的女性用户表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而所有平台都存在睡眠质量差和网络欺凌的问题。
如何走出“数字化孤独”?
面对“数字化孤独”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刘子曦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
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模式: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会削弱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增加面对面的交流,重建真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
培养深度交流的习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倾向于发布简短、碎片化的信息。这导致了交流的肤浅化。我们应该尝试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分享更有价值的想法和感受。
设定合理的使用界限: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是导致“数字化孤独”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自己设定每天的使用时间上限,避免无休止地刷屏,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往往是因为缺乏其他生活重心。培养一些线下兴趣爱好,如运动、阅读或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对数字设备的依赖。
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的生活,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社交需求,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