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如何疗愈心理创伤?
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如何疗愈心理创伤?
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关注家庭暴力对身体的伤害,更要重视其带来的心理创伤。据统计,中国约有9000万儿童曾目睹家庭暴力,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隐蔽而长远的伤害。
家暴下的隐形伤口
李昭从三四岁开始,就目睹父亲对母亲施暴。她曾试图反抗,甚至拿起菜刀威胁父亲,但最终还是感到恐惧和无助。这种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让她对家庭关系失去了信任,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李昭的故事并非个例。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这意味着,平均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孩子可能目睹家暴。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家庭关系失去信任,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婚姻选择。
创伤后的心理困境
目睹家暴的儿童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CPTSD)。PTSD的症状通常在事件发生一个月内出现,包括重创创伤、回避、负面情绪和高警觉等。而CPTSD则涉及更多层面,如情绪调节困难、身份认同问题和人际关系困难。
魏琳在陕西农村长大,父亲长期酒后施暴。成年后,她虽然选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难以摆脱幼年创伤的影响。“从小看着父母不恩爱,长大了以后会缺爱。只要一个人给我一点点甜头,我就觉得这个人好,真的容易碰到很多不好的人。”这种对爱的渴望和对关系的不安全感,正是心理创伤的体现。
疗愈之路
对于经历过家暴创伤的人来说,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是重要的一步。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被证实对PTSD患者有效。同时,团体治疗和同侪支持也能提供重要帮助。
在症状发作时,可以尝试以下自我调节方法:
- 寻找安全的环境,远离可能引发焦虑的刺激。
- 练习深呼吸,帮助放松紧张的身心。
- 使用五感技巧(5-4-3-2-1)帮助自己回到当下。
- 进行自我肯定,重申当前的安全感。
- 联系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感受。
社会支持的力量
“红枫热线”是中国第一条妇女咨询热线,自1992年开通以来,已接听20多万个求助电话,其中1.2万多个涉及家庭暴力。该热线通过改变认知模型,帮助受害者重新认识自我、婚姻、暴力和孩子,为反家暴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枫热线的专家侯志明指出,改变认知是疗愈的关键。这包括:
- 对自己的认知:认识到自己与施暴者是平等的,不应忍受暴力。
- 对婚姻的认知:离婚不是失败,而是追求幸福的选择。
- 对暴力的认知:暴力是违法行为,不能姑息。
- 对孩子的认知: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深远,需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长期的,但通过专业治疗和社会支持,受害者可以逐步走出阴影,重建生活。在这个国际反家庭暴力日,让我们不仅关注身体的伤痕,更要重视心灵的疗愈,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