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落下闳与阆中古城的故事
央视聚焦:落下闳与阆中古城的故事
近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记住乡愁》第六季播出了关于阆中古城的专题纪录片。该片以“春节老人”落下闳为核心,通过讲述他制定《太初历》的故事,展现了阆中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影片不仅展示了古城的建筑特色和优秀传统文化,还深入挖掘了阆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沿革,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星空下的天才:落下闳与《太初历》
公元前104年,一个名叫落下闳的天文学家,站在阆中古城的观星台上,仰望星空,开始了他改变中国历法的壮举。这位来自巴蜀的民间学者,凭借对天文星象的深刻理解,被汉武帝征召入京,主导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
《太初历》的制定,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确立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起点,这一规定沿用至今,成为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依据。《太初历》不仅在当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春节文化的发源地: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三面环江,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是川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14年,秦国灭掉巴国后在此设立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街巷和文化遗址,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古城的春节民俗活动别具特色。从腊月初八开始,古城内便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熬制腊八粥,街道上摆满桌子供市民和游客免费品尝。腊八过后,各种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亮花鞋、春倌说春、舞草龙、游百病……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长达45天的春节庆典,展现了阆中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古城的守护者: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呵护
阆中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三面环江的地理位置,加上四周群山的天然屏障,使得古城免受外界破坏。同时,当地政府和民众对古城的保护意识也功不可没。近年来,阆中市持续实施古城保护工程,对古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强化监管力度,确保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完整保存。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阆中古城的现代魅力
2025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作为“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古城以创新的方式传承着千年文化。在保留传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古城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光影特效、无人机表演等,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阆中还积极推动落下闳及春节文化的传承创新,连续举办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撰写相关文艺作品,推动“阆中春节习俗”申遗,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阆中古城,这座承载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民俗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仅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家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