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魏书训探秘青岛历史文化
跟着魏书训探秘青岛历史文化
在青岛,有一座始建于1899年的百年建筑,它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变迁。这座建筑就是位于市南区的德国总督府,如今的青岛迎宾馆。作为德国殖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个了解青岛近代史的窗口。
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德国建筑师罗克格,采用了典型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红砖砌筑的墙面,高耸的钟楼,以及错落有致的屋顶,无不彰显着19世纪末期德国建筑的特色。走进内部,宽敞的门厅、华丽的楼梯、精致的壁画,仿佛让人穿越回那个年代。
然而,这座建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见证了青岛在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驻青岛总督府。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这里又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青岛特别市,这里改称青岛市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接待国内外贵宾的重要场所。
在青岛,还有一群特殊的建筑,它们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辉煌。这些就是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名人故居。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老舍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2号。1934年,老舍来到青岛,在这里创作了《骆驼祥子》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走进老舍故居,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院内种满了花草,老舍曾在这里养花、写作、会友。在二楼的书房里,还能看到老舍使用过的书桌和文房四宝。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还保存着老舍的武术器械。原来,这位文学巨匠不仅文采斐然,还是一位武术爱好者,每天坚持练功,精通拳术、剑术、棍术和内功。
在青岛,还有一位文学大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就是闻一多。1930年,闻一多来到青岛,担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他在福山路2号的寓所,成为了他创作的圣地。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现代诗《奇迹》。
闻一多的故居依山傍海,环境优美。他常常在窗前凝望大海,寻找创作灵感。据说,每当夜深人静,海潮声就会激发他的创作激情。在这座小楼里,他还完成了《诗经》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岛的名人故居远不止这些。梁实秋、沈从文、萧红、萧军等文学巨匠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故居,如今已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
在青岛,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大集。这种传统的集市文化,承载着青岛人的生活记忆。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村大集,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日开集,这里就变得热闹非凡。
走进李村大集,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社会。这里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有活蹦乱跳的海鲜,有香气四溢的熟食,还有各种日用品和手工艺品。最特别的是,这里保留了许多传统小吃,如甜晒鱼、脂渣、现榨香油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王哥庄大集,你还能看到传统的剪纸艺人现场表演。在沙子口大集,新鲜的海货应有尽有。在上马大集,你可以欣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这些大集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体验青岛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德国总督府到名人故居,再到传统大集,青岛的历史文化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青岛的过去,更塑造了它的现在,也必将影响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