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乙酸钠:月饼中的安全卫士还是隐患?
脱氢乙酸钠:月饼中的安全卫士还是隐患?
脱氢乙酸钠,这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即将在月饼中“消失”。2025年2月8日起实施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脱氢乙酸钠将被禁止用于月饼等食品。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食品生产企业,更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什么是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化学式:C8H7NaO4)是一种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略带特殊味道,易溶于水和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耐光、耐热性。作为食品添加剂,它主要用作防腐剂,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和饲料中,以延长保质期并防止腐败。
新规出台:月饼中将禁用脱氢乙酸钠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规定被删除,同时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由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这一新规将于2025年2月8日正式实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脱氢乙酸钠虽然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广谱性防腐剂,但考虑到烘焙食品消费量大增等因素,我国正在逐渐限制其使用范围。这一调整与国际趋势接轨,有助于提升食品健康水平。
国内外监管差异
目前,脱氢乙酸钠在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存在差异:
- 韩国:仅允许在奶酪类、黄油类、人造黄油中使用,最大用量不得超过0.5g/kg,其他食品中均不得使用。
- 日本:仅限于奶酪、黄油及人造黄油,使用限量为≤0.5g/kg。
- 美国:仅允许作为防腐剂用于切块或去皮南瓜,使用量≤65ppm。
- 欧盟和澳新:完全禁止在食品中使用。
消费者态度:安全担忧与理性选择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尤为敏感。2017年宁夏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导致28名儿童出现严重症状,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脱氢乙酸钠的担忧。
虽然在合理用量下脱氢乙酸钠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引发神经系统问题。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月饼时应保持理性,注意查看成分表,尽量选择不含有害添加剂的产品。
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建议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应积极研发替代方案,探索使用天然防腐剂,提高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应加强产品透明度,清晰标注成分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选择。
对消费者而言,选购月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购买含有脱氢乙酸钠的产品
- 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关注企业的生产资质和质量认证
- 适量食用,注意饮食均衡
- 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优先选择新鲜产品
脱氢乙酸钠的禁用是提升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的提升,助力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消费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食品行业向更高的标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