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安石《元日》里的春节习俗: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安石《元日》里的春节习俗: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变迁

引用
光明网
12
来源
1.
https://news.gmw.cn/2025-01/17/content_37802771.htm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2%BC%E6%98%A5%E8%81%AF/2876074
3.
https://m.163.com/dy/article/JMVV0OL405508U92.html?clickfrom=w_wh
4.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3A01KSF00
5.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1-17/doc-ineffitq3676226.shtml
6.
https://www.sohu.com/a/852465105_121956424
7.
https://wenyi.gmw.cn/2025-01/26/content_37820569.htm
8.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9.
https://www.acabridge.cn/hr/xueshu/202501/t20250127_2653743.shtml
10.
https://finance.sina.cn/2025-01-25/detail-inehczmh1902848.d.html?oid=%E7%88%B1%E9%A9%AC%E4%BB%95%E7%9A%AE%E5%B8%A6%E7%9C%9F%E4%BC%AA%E2%95%90%E5%BE%AE%E4%BF%A1198099199%E2%95%904xEv&vt=4&cid=76729&node_id=76729
11.
http://www.chisa.edu.cn/issues/2025cj/culture/202501/t20250126_2111300346.html
12.
http://www.71.cn/2025/0126/1254210.shtml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绘的宋代春节景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宋代春节的热闹氛围,更记录了三个重要的春节习俗: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这些习俗承载着古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爆竹:驱赶邪恶,迎接好运

爆竹,是春节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相信竹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邪恶。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在除夕之夜会将竹子投入火中,使其发出爆裂声,以此吓走怪兽“年”。这种习俗在唐代开始普及,到了宋代,火药的发明使得爆竹的制作更加便捷,也更具有观赏性。

爆竹的寓意十分丰富。它不仅象征着驱赶邪恶和迎接好运,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所写:“儿童爆竹相追逐,幸不惊动桃符神。”孩子们在爆竹声中嬉戏,既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又寓意着新年的平安吉祥。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代城市中已经很少见到真正的爆竹了。许多地方用电子鞭炮、春联和年画来代替,虽然少了些喧嚣,却也多了几分环保与安全。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爆竹所承载的美好寓意始终未变。

02

屠苏酒:健康长寿的祝愿

屠苏酒是古代春节的重要饮品,据《小品方》记载,其配方包括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和菝葜等七味中药。制作方法独特:将药材细切后用绢囊盛贮,于除夕中午垂入井下,在井泥中悬置一晚,元旦一早取出浸入酒中。饮用时也有讲究,与传统尊老重孝的礼俗不同,屠苏酒要求先幼后长,寓意着“后生可畏”。

屠苏酒的主要功效是预防伤寒瘟疫。《小品方》称其“令人不病温疫”,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亦称其能“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在古代,伤寒是致命的疾病,因此屠苏酒在冬季尤为重要。元日作为腊月与正月之交,是饮用屠苏酒的最佳时机,蕴含着去故纳新、调和阴阳的意义。

如今,虽然屠苏酒已不如古代普及,但其文化内涵仍在传承。现代人会在春节期间饮用一些保健酒或药酒,寄托着对家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这种习俗的延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传统美德。

03

桃符到春联:从驱邪到祝福

桃符是古代春节的重要装饰品,最早出现在周代。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用桃木板制成,上面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像,用以驱邪避鬼。到了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这被认为是春联的雏形。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这一变化与朱元璋的提倡密切相关。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梁章矩的《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进行了详细论述。

现代的春联继承了古代桃符和春联的精髓,但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吉祥语,还融入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变迁。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家庭会贴上“改革春风吹遍地,开放政策暖人心”这样的春联,展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春联的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4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极大肯定。据统计,中国国家级非遗中与春节元宵有关的各类非遗项目有400多项,省级项目800余项。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在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剪纸等传统艺术依然活跃。杨柳青年画已有400多年历史,春节期间,画匠师们会根据百姓的向往创作年画。剪纸艺术则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每幅窗花都蕴含着独特的吉祥寓意。

南方的潮汕地区则保留了独特的春节习俗。英歌舞、卤鹅等传统艺术和美食,展现了潮汕人对先贤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春节习俗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正如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所说:“春节是我们文化里最顽固的那一块。”这种“顽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从王安石的《元日》到现代春节,从爆竹、屠苏酒到春联,这些习俗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它们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和仪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美好传统。在新时代,这些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