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儿女》:一首插曲如何成为国歌
《风云儿女》:一首插曲如何成为国歌
1935年5月16日,一部名为《风云儿女》的电影在上海公映,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的觉醒与抗争,更因为其中的一首插曲而载入史册。这首插曲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风云儿女》由田汉编剧,许幸之导演,讲述了青年诗人辛白华和大学生梁质夫在“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的故事。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们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选择与觉醒,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强烈愿望。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1934年秋,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被选为主题歌歌词。1935年2月,聂耳主动请缨为其谱曲,并于同年4月在日本完成了曲谱定稿。为了增强歌曲的表现力,聂耳与孙师毅对歌词进行了细微修改。投资人朱庆澜将军将歌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在电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堪称点睛之笔。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插曲,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当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面对国难,从最初的迷茫和逃避,到最终的觉醒和抗争,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心声。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首歌曲的旋律激昂有力,节奏铿锵,富有强烈的号召性。聂耳巧妙地将革命热情融入音乐中,使作品既具国际视野又充满民族特色,易于群众传唱。当它在电影中首次响起时,不仅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更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抗战歌曲的经典代表。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风云儿女》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无数国人。它不仅在国内广为传唱,还通过唱片和广播传播到海外,激发了全球华人及国际友人的抗战斗志。正如一位观众在豆瓣上的短评所说:“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的出处;不要总认为主旋律的电影就是绑架你的价值观,三十年代舍弃温柔乡奔赴战场怎么就不可以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代国歌。2004年,它正式写入宪法作为国歌。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国歌的使用,强调其象征国家尊严的重要意义。
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在感受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是在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先辈们。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