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以“诗”炼形,以“舞”炼意——民族舞剧《李白》的美学建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以“诗”炼形,以“舞”炼意——民族舞剧《李白》的美学建构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9373106_121119271

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民族舞剧《李白》作为我国现象级民族原创舞剧,不仅在舞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舞剧艺术精品。

民族舞剧《李白》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生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以其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为主要符号元素,呈现了“诗仙”李白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当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契合。“诗”与“舞”是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舞蹈的两大表现领域。千百年来,诗歌与舞蹈一直是互相成就、互为依托的艺术门类。舞剧《李白》通过舞蹈语汇和诗歌元素的共项构建,诠释了李白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其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浪漫主义精神。剧中“李白”这一符号化经典人物形象,突破了传统审美中“文”“白”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呈现出诗性之美与舞蹈之美完美结合、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当下,由于审美方式的不断更迭,观众欣赏审美对象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的物象进行认知、理解,而是更倾向于对其进行情感体验与想象。因此,在创作实践中,舞剧作品《李白》主创根据“诗”与“舞”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特质和内在规律进行审美表达,通过内嵌式的创作手法构建出一部具有强烈民族风格,深厚历史意蕴和鲜明时代精神的民族舞剧。舞剧以“诗”炼形,以“舞”炼意,将李白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形象。作品立足于“诗仙”与“酒仙”的旷世传奇,在诗情、诗意、诗韵中,融入了大量李白的经典诗作,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美学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舞剧中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的技法、技法与美学原则,以及民族舞蹈的审美理念,并把传统舞剧与民族舞蹈相结合;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剧的现代表达。




虚实交错的高古之美

从历史维度来看,舞剧《李白》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美学特质,它是对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的新形态。作品在时空架构上,打破了传统舞剧结构形式上“文”“白”二分法,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现李白的一生,使得舞台呈现出一种虚实交错、动静结合的独特意境。舞剧《李白》以“诗”炼形,以“舞”炼意,将李白由“入世”到“出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舞蹈为输出媒介完整呈现于舞台之上,通过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采用倒叙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李白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从艺术形态上看,作品采用内嵌式创作手法来呈现李白的一生,在时间、空间和故事线索上形成多维叠加。舞剧《李白》将“文”“白”二分法打破之外,在时间上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首先在时间维度上,以李白晚年兵败被发配夜郎为切入点展开其人生回溯,选取其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每个时期的李白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变化。其次在空间维度上进行了纵向延伸。舞剧以倒序《月夜思》开篇,经一幕《仗剑梦》、二幕《金銮别》、三幕《九天阔》,由尾声《鹏飞月》为终。每章节皆引用李白诗中名篇为切入节点进行铺陈与剧情勾连,直抒其彼时胸臆,将其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变化清晰地呈现于舞台之上,通过数字赋能的多媒体空间场景搭建将李白的一生串联起来,同时为观者带来古韵悠然的艺术享受。最后在故事线索上进行了横向拓展,以李白为主要人物的故事线索贯穿全剧,通过片段式刻画李白人生中的主要事件,揭示其内心世界。令观者既能领略大唐之盛世,亦能体验到驰骋沙场之紧张,同时体悟到李白寄情于山水情怀下的孤寞感。在舞剧《李白》中,不仅以时间为轴勾勒出了李白的一生,也以空间为轴构建起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形象。从横向来看,舞剧《李白》中弱化“主”与“次”之分,而是通过时空关系、人物关系、情节发展、故事情节等要素来展现每个人物、每段故事。从纵向来看,舞剧《李白》用虚实结合的艺术处理方式呈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多维叠加、虚实相生的舞台世界。在舞台空间中,舞剧《李白》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舞剧中“文”“白”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既保留了中国古典舞诗性之美和舞蹈之美相融合的审美特质,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成就。舞剧《李白》中虚实交融的艺术处理手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之上的。从时间维度来看,舞剧《李白》在时间上呈现出大唐由盛至衰的纵向发展轨迹;从空间维度来看,作品将舞剧时空与历史时空有机结合起来。在舞剧《李白》中既有对李白少年时充满活力与激情、意气风发又胸怀报国理想和抱负;既有青年时浪漫不羁、意气风发又放荡不羁;既有中年时踌躇满志、壮志难酬又感慨年华易逝、壮志难酬;也有老年时看破红尘、看透世间繁华又渴望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这一切都在不断地推动着李白从“诗仙”走向“酒仙”。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维度来看,舞剧《李白》将虚实交融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虚实交错的艺术处理方式在有限空间内勾勒出了无限丰富和多元并存的舞台世界。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以虚衬实的美学思想,又体现了舞剧《李白》追求高古意蕴之美。








以“诗”炼形的内嵌之妙

舞剧《李白》的美学构建是一种内嵌式的审美表达,它打破了传统舞剧的线性叙事结构,将李白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相结合,通过典型意象和形象符号化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审美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当代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契合。舞剧《李白》以“李白”为艺术形象,通过将“诗仙”李白与“酒仙”李白融为一体,借助“诗”“舞”两种艺术形式,在“诗”与“舞”两个审美维度上进行融合,使诗意化形象、舞蹈化动作、古典美学意境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创造出一个既有文学意象又映现于肢体语言表达、既有中国古典美学又有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空间。舞剧《李白》是在创作理念上对传统戏曲、话剧等艺术样式进行“诗”与“舞”结合的一次新的探索,它打破了传统舞剧线性叙事的模式,以李白为艺术形象,通过典型意象和形象符号化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审美观念。剧中主要通过“月”这一典型意象来表达李白与“月”之间的关系,用“月”来展现李白对诗歌创作的痴迷与热爱,同时又用“月”来展现李白面对挫折时的坚韧不拔、面对理想时的矢志不渝。在剧中,李白是“月”这一意象的人格化和符号化,开篇以“欲上青天揽明月”引出是谪仙人亦是明月魂的主人公李白,同时强调“月”这一高雅古朴形象贯穿李白一生,并象征着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所展现出来的沉郁、悲愁。同时,在李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在“月”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后人对李白命运所赋予的一种浪漫结局。舞剧《李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人物形象符号的提炼与再创造。剧中“李白”作为典型的符号化艺术形象,代表了中国文人在寻道与避世之间矛盾探索的一种经历与抉择,其诗文之下是人文情怀与济世理性的“入世”诠释,同时也是畅游山河和顺应本心的“出世”详解。剧中人物李白的性格特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浪漫多情,渴望建功立业;二是傲岸不羁,不愿受世俗礼教束缚;三是洒脱不羁,向往自由。舞剧《李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对李白这一典型形象的符号化处理,将李白这个形象与“诗”“舞”两个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在对“诗”的审美中又突出了“舞”的审美趣味。使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又具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个既才华横溢又潇洒恣意的人物形象。









以“舞”炼意的视觉之绝

“诗”与“舞”相辅相成,并以一种共同的审美特质使二者实现了有机融合。《李白》以“诗”炼形,以“舞”炼意,从立意到结构再到呈现形式均将“诗”与“舞”相互渗透,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中进行艺术呈现。作品通过诗意的结构、意境的营造以及审美情感的东方美学表达,营造诗情、诗意与诗韵的完美结合的山水之清。同时,在舞美上打破传统舞剧的“平面式”审美理念,形成了立体、多维、立体化的空间表现手法,再现恢弘盛唐,使观众在观赏中获得了更多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舞剧《李白》的舞台置景既彰显了恢弘大气的盛唐气韵,同时也呈现出了仙气袅袅的诗仙气质。将权贵与诗仙、儒家“入世”的追求与道家“出世”的姿态在舞剧中发挥的相得益彰。剧中李白一袭白衣贯彻始终,开篇李白侧身站立于月下山水间,曲终携月而归,羽化登仙。舞台空间的设计,既符合当代舞台审美的空间切割美学,又配合编舞表演,进行适当留白,呈现出空间美学上的“写意”。结尾歌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耳熟能详的诗词反复萦绕于耳边,诗意化的李白剪影与红黄色调的月亮构成一副绝美画卷,最后一幕的定格,举头望月的李白,颇有走出历史又走回历史的回叹与隽永,抛开尘世,走向明月,只留一剪侧影于世人,给予观者无尽的想象。民族舞剧《李白》在表现手法上极具张力,运用诗性美学精神为切入点,通过诗意化、意象化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在舞蹈形式上则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元素相结合,使这部舞剧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现代艺术元素的表达。舞剧在视觉样式上也非常独特和新颖,在表现形式上则通过诗化、意象化的处理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