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发现:揭秘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秘密
中科院新发现:揭秘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秘密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Tectonic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中天山地块的新元古代沉积岩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到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的转换过程。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地质学领域的一个空白,还为我们理解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罗迪尼亚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约11.5亿至7亿年前新元古代存在的超大陆,其名称源于俄语“родина”,意为“祖国”。它在8.5亿至7.5亿年前开始分裂,并最终在成冰纪完全解体,这一过程可能触发了全球性的冰河时期,即“雪球地球”事件。
罗迪尼亚的聚合始于中元古代,约13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标志着其形成过程的开端。到12亿年前,主要陆块基本聚合成罗迪尼亚,此时米洛维亚洋成为环绕超大陆的超级海洋。然而,在10亿年前,罗迪尼亚部分裂解,刚果大陆和波罗的海-西伯利亚大陆脱离主体;直到9.5亿年前,这些分离的大陆才重新聚合完成。
罗迪尼亚的分裂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陆裂谷活动导致火山爆发频繁,同时地壳抬升降低了岩石密度,使冰川得以覆盖更广区域。这种气候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减少了温室气体含量,进一步加剧了冰期。
此外,罗迪尼亚的解体还促进了海洋扩张,形成了新的浅海区域,增加了蒸发与降雨量,从而引发了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中天山地块的新元古代沉积岩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了关键证据,证明了外部造山带向内部造山带转化的过程对超大陆形成的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为未来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和解体的复杂过程,还为我们理解地球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密度对比图等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追踪地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