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针草:从传统应用到现代研究的全面解析
鬼针草:从传统应用到现代研究的全面解析
鬼针草,又名三叶鬼针草、四方枝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属于菊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鬼针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等多种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鬼针草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及现代研究等内容。
基本信息
- 药材名称:鬼针草
- 拼音名称:Gui Zhen Cao
- 别名:三叶鬼针草、四方枝、虾钳草、蟹钳草、对叉草、粘人草、粘连子、一包针、引线包、豆渣草、豆渣菜、盲肠草、王八叉、小狗叉、鬼钗草、鬼黄花、山东老鸦草、鬼骨针、盲肠草、眺虱草、豆渣菜、叉婆子、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刺儿鬼、鬼蒺藜、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脱力草、小鬼针、索人衣、脱力草
- 科属:本品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
- 产地: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
性味归经
- 性味:苦,微寒
- 归经: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
- 清热解毒
- 活血散瘀
应用
-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痈、及毒蛇咬伤等
- 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与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应用。
- 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与半边莲配合应用。
- 治毒蛇咬伤,用鲜草二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把,洗净,捣烂敷患处。
- 用于跌扑损伤、腰痛及脑震荡等
- 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扭伤腰痛,可用鲜草二两至三两(干草一两),加红枣、红糖、黄酒适量,炖汁服。
- 用治脑震荡,可与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配合应用。
-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脱力劳伤、体虚无力,可配合仙鹤草、红枣等同用。
中成药应用
共有7种中成药使用鬼针草:
- 东山感冒片
- 馥感啉口服液
- 灵源万应茶
- 腹安冲剂
- 胜红清热胶囊
- 胜红清热片
- 腹安颗粒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倍量;或捣汁
- 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 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
- 可在夏、秋季开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拣去杂草,鲜用或晒干
炮制工艺
- 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成1~2cm小断,干燥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全草含金丝桃甙、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奥卡宁、海生菊甙、水杨酸、原儿茶酸、没食子酸、脂肪酸类化合物、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另报道全草含总黄酮、多种氨基酸、香豆精、生物碱、蒽醌甙、糖、胡萝卜素、多元酚类和维生素等。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素、胆碱等。
药理作用:实验证明,本品有轻微消炎作用。所含胆碱能增强唾液分泌、泪腺分泌。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临床应用
治肝炎:鬼针草、黄花棉各75~10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为止。(选自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25克(切细)。煎汤,和鸡蛋一个,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选自《福建中医药》1961,6(2):19)
治偏头痛:鬼针草50克,大枣三枚。水煎温服。(选自《江西草药》)
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全草50~100克(干的减半)。水煎,另加黄酒50克,温服,日服一次,一般连服三次。(选自《福建民间草药》)
治黄疸:鬼针草、柞木叶各25克,青松针50克。煎服。(选自《浙江民间草药》)
鬼针草汤治疗高血压:鬼针草适量。夏秋季采收全草(连根),洗净泥沙杂质,晾干备用或鲜用。干品每次20~30克,沙罐加水浸泡15~20分钟,文火煎熬,沸后立即离开炉火,冷却,每日午饭前服大口(50~70毫升)。鲜品每次50~60克,煎服法同前。每日服1次,服至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即可停药。(选自《四川中医》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