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江千户苗寨:苗绣背后的千年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江千户苗寨:苗绣背后的千年故事

引用
搜狐
12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88300267_121124751
2.
https://www.sohu.com/a/820525802_121956425
3.
https://news.gmw.cn/2024-07/21/content_37450542.htm
4.
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409/03/content_300528.html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8551
6.
https://www.guizhou.gov.cn/ztzl/wzgz/yzgz_5967100/mlfy/202409/t20240913_85704971.html
7.
https://www.cnfyblh.com/exhibition/367.html
8.
https://youthforsdg.org/2024/08/16/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9.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6/27/content_6zj7LOUjxW.html
10.
http://asxw.net/c/2024-04-19/693798.shtml
11.
https://www.zhccr.com/GW/Home/Detail?Id=2311
12.
http://www.gz.news.cn/20240801/efd57ffd908a4601adfd971e3d7c73f1/c.html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一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整个山寨宛如璀璨的星空。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更是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精美绝伦的苗绣。

01

苗绣: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或西周时代,中国的刺绣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苗绣作为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不仅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更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据《苗族简史》记载,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一带的苗族祖先因氏族部落的战争而进行迁徙,为了使族人不忘记这片故土,便用丝线将历史绣在布制的日常用品上。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为了保身的雕题文身。濮人之后的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于是雕题文身成为一种装饰艺术。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这一项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周代有了铁针,挑花技艺便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并继续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湘绣、蛮绣。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湘氏将湘绣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并在楚亡后融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汉族;而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将蛮绣的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

02

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绣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夸张的构图和独特的造型。苗族刺绣色彩鲜艳明快,用色大胆而灵活的同时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取得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题材多见回顾历史、自然万物、神话传说,如山川日月、花鸟虫鱼、姜英射月、“妈妈树”枫香树等。特殊的记史方式也让苗族服饰被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苗绣纹样造型夸张生动,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不同形态的物象自由组合,情趣盎然。同时,构图对称和谐而形态自然,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各种图案在刺绣者的想象和创造下,或为主或作为衬于丝线之中,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生命与世界的理解与期愿。

苗绣的制作工艺复杂多样,涵盖了绘花、凿花、剪纸、贴花、牵花、挑花、编花、雕花等多种门类。具体到苗绣针法上,又可分为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盘绣、挑绣等上百种,这其中每种绣法里又综合多种技法。其中,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又是苗绣颇具独特性的技法。

03

文化的传承与困境

苗绣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审美表达,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苗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他们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苗绣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

在西江千户苗寨,一些非遗传承人正在为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努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溪苗绣的国家级传承人王启萍,自幼生活在石板镇羊龙村。在母亲影响下,七八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十二三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时针线总不离身,利用空余时间刺绣布片;十七八岁后在传统刺绣基础上有所创新,成为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1984年)又拜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老师王朝珍为师。1987年—2005年在花溪区民族文工队工作,主要从事挑花工艺品出售,并开办培训班,教授队员100余人。2010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花溪区远近闻名的挑花能手。为了进一步将花溪苗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2015年王启萍将花溪苗绣传统技艺带进小河四小,目前学习苗绣技艺的学生有50余人。2018年,在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苗绣传习、展示、培训、交流、分享等20余次活动。2019年,在花溪苗绣工作室开展传习、展示培训、对外宣传等活动10余次。主要代表作有《苗族妇女盛装》、《苗姑》壁挂、背包《芦笙》、《娃娃肚兜》、《蒲公英》绣片、《羊角花》绣片等。新华网、贵州农经网、贵阳日报、贵州民族报、苗族联谊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

04

保护与创新并举

面对传承困境,西江千户苗寨积极探索保护与创新并举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苗绣制作,感受其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苗绣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的实践表明,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一位苗绣传承人所说:“我们要让苗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