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2025年春晚武汉分会场:三大主舞台背后的20个日夜
揭秘2025年春晚武汉分会场:三大主舞台背后的20个日夜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在湖北武汉设立分会场,通过“文艺+科技”的影视化IP形式展现了武汉欣欣向荣、经济腾飞的景象。从黄鹤楼到光谷广场,每个取景地都展示了武汉的不同魅力。导演张敏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20余天内完成了精彩节目的录制。演员们和数千名大学生及市民的全力配合,使得这场视觉盛宴得以完美呈现。让我们一起揭秘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大主舞台:展现武汉独特魅力
此次春晚武汉分会场设置了三大主舞台,分别位于黄鹤楼、横渡长江博物馆和光谷“星河”。这三个地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发展。
黄鹤楼作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承载着1800年的历史沧桑。在春晚舞台上,新搭建的舞台宛若波涛涌动的长江,与主楼的大红主调光影交相辉映,彰显着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坚韧精神。
横渡长江博物馆则展现了武汉与长江的深厚渊源。在这里,气势恢宏的楚乐合奏与长江游轮联动,不仅展示了武汉的渡江文化,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光谷“星河”广场作为亚洲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中心,成为了展现武汉科技创新实力的窗口。现场的光影四射,虎座鸟架鼓古意盎然,大型鼓舞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幕后故事:20个日夜的匠心打造
从2024年12月底开始,春晚武汉分会场的节目团队就进入了紧张的筹备阶段。在20余天的时间里,导演张敏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场精彩演出的录制。
整个节目涉及20余个取景地,包括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汉口里、巴公房子、长江游船古琴号、武汉大学、光谷马蹄莲等城市地标。这些取景地不是简单地拼接,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脉络,展现了武汉的英雄故事和城市魅力。
在吉庆街拍摄时,整个场景包括沿街的灯笼、摊位排列等,只有三天时间布置。但整个效果特别好,把武汉美食文化和烟火气展现了出来。
科技创新: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
此次武汉分会场的节目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特别是在光谷“星河”广场,灯光设计团队运用拓扑空间美学,打造出极具未来感的科技之光。
整个灯光设计可以看到在中心有一个圆,在外围是一个同心圆,它的面积很大,基本涵盖了整个光谷广场的辐射范围。如果在航拍的角度看,一条条光线构想了数学结构的图形,以立体空间表达未来科技的感觉。
光谷广场约有上千盏灯具,搭建时灯光组70余人拿着工程尺,按每个灯相隔3.5米的距离来安装。由于演员们的动作可能会让其中部分灯具移位,因此在整个排演过程中,灯光组每天都会在彩排完后重新调试,让每一盏灯都保持在精准的角度。
众志成城:数千名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
此次武汉分会场的节目能够完美呈现,离不开数千名演职人员的辛勤付出。李现、徐帆等演员带领着武汉人民奔跑在武汉大街小巷,展现了城市的活力与朝气。
在长江游船古琴号上拍摄时,杂技演员需要随着氦气球缓缓升起,大风吹着气球来回晃动,给演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拍摄一个只有1、2秒的跑步镜头,演员们常常需要来回跑数十次,每次拍摄都要持续1个多小时。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围绕光谷广场跑圈的那场戏中,有3000多名大学生参与演出。即使天气寒冷,他们也毫无怨言,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展现了武汉青年的风采。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
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比如在长江上拍摄7艘游船列阵的场景时,由于江水流动,船只即使下锚后仍会前进20余米,团队在4个小时的封航时间内反复调整位置,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拍摄。
在吉庆街的拍摄中,即使是作为背景的炒饭摊位,导演也提出了精细的要求。摊主需要在镜头开拍时开锅起火,让火光冲出锅面,营造热闹氛围。这种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体现了春晚制作团队对艺术品质的不懈追求。
传承与创新:展现武汉城市精神
此次武汉分会场的节目以“英雄城市,还看今朝”为主题,通过多样态的文艺形式展现了武汉的城市精神。新派戏曲将京、楚、汉三剧种融汇编创;杂技与传统楚乐创意呈现;众多舞蹈演员气势恢宏地展现楚文化中的凤凰图腾。
这些节目不仅展示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通过细腻的叙事与宏大的气势相结合,演绎出武汉人民坚韧不拔的气魄,引发了全国观众的情感共鸣。
结语:武汉分会场的意义
2025年央视春晚武汉分会场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的呈现,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展现。通过三大主舞台的精心设计、20余个取景地的巧妙串联,以及数千名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武汉向全球观众展现了其独特魅力。
这场晚会不仅是对武汉城市发展的礼赞,更是对英雄城市精神的传承。它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武汉,也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与热情。这场晚会必将成为2025年春晚的一大亮点,载入央视春晚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