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
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
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宣言,呼吁各缔约方在2030年前采取积极行动,改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现状。然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仍在加快,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正面临灭绝风险。据统计,全球约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消失。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近年来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1年,中国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这是该名录颁布32年后的首次系统性更新,也是我国立法下受到最严格保护的动物名录。对于鸟、兽、两、爬四大类陆生脊椎动物来说,这次系统更新将原本的物种覆盖率从13%上调了11%。另外,收录较低保护等级的《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三有名录》)也做了系统更新。这两份名录合起来,已覆盖中国陆生脊柱动物的77%。
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其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虎豹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已从“濒危”降为“近危”。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例如,上海市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生境花园建设,其中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入选“联合国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100+”,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社区案例。该花园面积1200平方米,已拥有129种植物、36种鸟类、30余种昆虫和4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貉、凤头鹰、红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科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生态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例如,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可以监测森林砍伐和栖息地变化;利用环境DNA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检测水体或土壤中的生物遗传物质,从而监测物种分布和数量变化;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保护工作者可以分析来自森林中生物传感器网络的音频信号流,监测人类入侵、偷猎以及动物行为的变化。
然而,野生动植物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非法贸易等因素仍在威胁着许多物种的生存。此外,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保护经验和技术。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才能成为所有生命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