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背部肌肉疼痛的关系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背部肌肉疼痛的关系揭秘

引用
人民网
12
来源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4-04/20/content_26070945.htm
2.
https://www.sohu.com/a/758825635_121247488
3.
http://m.cnpharm.com/c/2024-07-30/1051414.shtml
4.
https://zh-cn.elpasobackclinic.com/%E6%8A%91%E9%83%81%E7%97%87%E4%B8%8E%E8%83%8C%E7%97%9B%E6%9C%89%E5%85%B3/amp/
5.
http://www.bjad.com.cn/Html/News/Articles/3654.html
6.
https://www3.ha.org.hk/cph/imh/sc/mental-health-info/2/1/4/child-and-adolescent-mood-disorders
7.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1927
8.
https://www.gardenexpo-park.com/site/news/detail/7052f8cd090d490e92ccec2750515a54/a7827b94a454495c8d4effe76022aa89
9.
https://www.allofpain.com/zh/post/%E7%BA%BD%E7%BA%A6%E7%96%BC%E7%97%9B%E7%AE%A1%E7%90%86-%E8%83%8C%E9%83%A8%E7%96%BC%E7%97%9B%E7%AE%A1%E7%90%86%E7%9A%84%E5%8C%BB%E7%96%97%E6%8C%89%E6%91%A9%E7%96%97%E6%B3%95
10.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2410011
11.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12.
https://bjad.54doctor.net/Html/News/Articles/3654.html

最新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不断攀升,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其中,自我接纳程度低、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尤其是背部肌肉疼痛。

0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满意,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例如,初中生对自我的满意度较低,比例基本在三四成左右。而且对学习的满意度更低,从初一到初三,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8.9%、16.4%、17.7%,比例均不足两成。

此外,部分青少年存在自我接纳程度降低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情绪、学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均有负面影响。自我接纳程度低影响部分青少年对自我的客观判断,容易导致低自尊以及怀疑自己的价值等心理,在行为方式上也较为消极。

多数青少年对自己有信心,但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心理并趋于严重。自卑感强是一种病态心理,易使部分青少年产生无助、无能、无知的感觉,感到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形成消极的情感体验。

研究发现,多数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有理性的评估,四成多青少年肯定自己的能力,近六成青少年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做得好。但是,有超过一成的青少年自卑感较为严重。2020年11月—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1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0.6%的中小学生肯定自己经常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的想法,其中,初一到初三学生肯定自己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想法的比例分别为11.7%、12.8%、15.9%,均超出了总样本比例。另外,有10.5%的中小学生认同“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其中,初一到初三学生认同“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比例分别为11.7%、13.3%、14.2%,比例也均高于总样本比例。这说明正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自卑心理高于小学生,而且自卑感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升高。纵向比较发现中学生自卑感更加严重,2015年5月—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936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没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感受的学生占比为62.7%,没有“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感受的学生占比为52.6%,而2020年11月—12月的调查显示,没有“我觉得谁都比我强”感受的学生占比为55.8%,没有“我好像在各方面都做不好”感受的学生占比为43.0%,分别下降了6.9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

可见,不存在自卑心理感受的青少年只有半数多,而且近几年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趋于严重,自卑心理导致有的青少年表现出不想上进、退缩自闭的倾向,有的青少年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产生亚健康的躯体特征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长期走不出自卑的阴影,会使部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多数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满意,但部分青少年希望感不足并呈下降趋势。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内容涉及到家庭、社交、学习、学校、环境、自由等多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是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受,了解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发现,多数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满意。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该报告通过对山东、河北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八万名15岁—26岁的大学生调查发现,七成多(74.1%)大学生对生活感到满意。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5563名青少年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总体为68.0%⑤。由此可见,青少年对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并且纵向比较有所提升。但是,也有近三成青少年对生活不够满意,这也影响到青少年对生活的希望感。

希望感是积极的人格特质,使青少年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和期待,这种正向感受引导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2022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3772名高中生调查发现,认同“对自己的将来抱有希望”的高中生比例为88.5%,不认同“对自己的将来抱有希望”的高中生比例为11.5%。2020年

0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下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相反,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心理健康与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时,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如月经失调、失眠、高血压等。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胃病、腹泻等症状。而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则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也不容忽视。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03

背部肌肉疼痛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与背部肌肉疼痛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患有慢性背痛或颈痛会导致抑郁、忧虑、紧张、绝望以及其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症状。抑郁症和慢性疼痛经常并存,据报道,多达 50% 的慢性疼痛患者都处于抑郁状态。

抑郁症的体征和症状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可能不同,但疲倦、睡眠中断、饮食习惯改变、无精打采和绝望感都很常见。 疼痛和疼痛是抑郁症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症 状,尤其是抑郁症会直接导致颈部和长期的背部疼痛。

治疗抑郁症和疼痛的药物包括选择性 XNUMX-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以及 XNUMX-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通常规定的 SSRI 包括氟西汀 (Prozac) 和舍曲林 (Zoloft),而通常规定的 SNRI 包括度洛西汀 (Cymbalta) 和文拉法辛 (Effexor)。 这些药物现在已被证明在持续疼痛的情况下可有效且安全地治疗抑郁症,但与所有药物一样,它们也有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与往常一样,在开始任何包含这些药物的治疗方案之前,一定要与您的医生一起详细了解这些药物,并告知您的医生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草药和营养补充剂。目前正在服用以避免任何负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或者除了药物之外,其他类型的治疗可能包括:

  • 谈话疗法,更正式地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 的重点是帮助个人管理他们的处境,可能包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从而让个人改变特定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更积极的观点,并克服恐惧。
  • 练习放松技巧,例如冥想或呼吸练习。
  • 定期锻炼可能有助于抑制忧虑、压力和抑郁情绪。 锻炼会使整个身体释放内啡肽,这会让您感觉好很多,也可能会减少疼痛感。
0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15岁的小L,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她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性格乖巧,一直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在她六年级时父母开始经常吵架,小L变得总是闷闷不乐,和父母、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少,逐渐习惯了掩饰自己的情绪。

进入初中以后,人际关系变差,逐渐被同学孤立。经常和母亲说自己很疲惫,没有精神,胸口憋闷,全身不舒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

初三开始,小L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总是担心成绩不好,紧张时腹痛、便秘,疼痛严重时起不了床,不能坚持上学,频繁请假。母亲陪小L到儿科就诊,做了多项相关检查,均未查出明确的躯体疾病。此后小L腹痛的症状经常反复,心情不好时更加明显,母亲便带她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随着中考的临近,小L经常会在感到压力大时出现腹部不适、恶心、没有胃口、便秘与腹泻交替、头晕、颈肩疼痛、身体发沉、总感到疲乏无力、脑子变笨、记性变差、走路时腿软、失眠多梦。她非常伤心沮丧,也变得更加焦虑,担心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担心老师、同学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上课时经常感到紧张、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手抖。在心理治疗师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就诊。

像小L一样由于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多次至综合医院检查,最终来到精神科就诊的孩子有很多。当孩子对身体不适的主观报告与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一致时,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症状。事实上,在青少年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背后,通常隐藏着值得家长关注的精神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儿童青少年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与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不相符的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躯体不适症状,而这些症状不能用任何躯体疾病来解释,且躯体症状持续存在至少两年。

最常见的躯体化症状是腹痛和头痛,其次是背部疼痛、肢体疼痛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疲劳感。躯体化障碍常常导致孩子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增加旷课率,频繁的就诊率,以及潜在的不必要的诊断评估和治疗干预,并且增加精神疾病共病的风险,尤其是焦虑或抑郁障碍。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有研究认为,如果家庭成员患有慢性身体疾病,则孩子会出现更多的躯体症状。此外,家庭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躯体化不适往往与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所出现的躯体症状非常相似。

心理和社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能更容易发现或接受孩子出现的身体上的不适感受,而不是他们表达出的焦虑、恐惧、嫉妒或愤怒等情绪反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情绪困扰常常不被重视,而他们会被更多地关注到由情绪反应伴随的身体症状。

比如当孩子出现腹痛时,父母马上会问“你疼吗?哪里不舒服?”随着这种“心身途径”被强化,孩子们的躯体化症状会从轻微短暂的躯体不适逐渐发展为严重持久的躯体化障碍。

心理压力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引起躯体化障碍的主要诱发因素。许多人在压力事件之前会头痛,或者在被要求发表公开演讲时感到胃部不适。在青少年期,压力可能包括学校的压力、被欺负、父母离婚或任何重大变化。躯体化障碍可能会在孩子生活中发生压力事件或重大变化后出现。与成年人一样,儿童青少年会通过躯体症状而不是情绪或思想来表达他们的压力。甚至有些孩子可能在经历一些生活事件时“感受”不到压力,而他们的身体会通过躯体症状的形式来表达。

躯体化障碍有哪些表现?

  1. 一般症状:疲劳感、口干、出汗、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问题。
  2. 胃肠道症状:胃疼、腹胀、饱胀感、经常打嗝、胸部或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腹泻。
  3. 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症状:心慌、胸部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4. 骨骼肌肉系统症状:四肢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痛、背痛、行走时疼痛。
  5. 运动系统症状:虚弱或瘫痪、全身不自主抖动、身体僵硬、异常肢体姿势、步态或行走异常。
  6. 感觉系统症状:视力听力下降或丧失、言语音量降低或消失、言语发音异常、喉咙肿物感、类似昏厥或昏迷的无反应发作。

当父母怀疑孩子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应考虑寻求临床专业医生的帮助。首先,向临床医生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病史,以便临床专业人员从身体、心理、社会和成长发育等多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完善相关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任何身体疾病原因所导致的躯体症状,然后才能考虑精神障碍的可能。同时,精神科医生还将评估孩子的情绪状况,如是否存在抑郁、焦虑障碍等伴随疾病。因为这些疾病通常与躯体化障碍伴随出现,并且疾病本身也会引起躯体症状。最后,家长应与心理治疗师进行沟通,充分地评估孩子的情绪、身体及行为健康情况。

在临床医生对孩子的症状进行充分评估后,他们可能会建议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药物可用于减轻身体症状和不适,以及治疗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及睡眠问题等伴随疾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导致躯体症状进一步加重。此外,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躯体化障碍较为常用的一种心理疗法,该治疗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习如何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或行为,以改变他们的感受方式,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孩子所表达和展现出来的身体不适症状。因为孩子们痛苦和不适的感受是真实的,并不是他们为了获得关注而表达的方式。我们需要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感受,以便他们能够告诉我们自己担心什么,从而真实地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痛苦。指导孩子如何在压力、担忧、痛苦等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及引导他们了解身体不适的原因和躯体症状出现的过程,并锻炼孩子的社交技能、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并通过表现出理解、共情和关注来支持他们。

05

预防和干预措施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
  2. 培养青少年合理作息、积极运动、理智用网等健康行为,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3. 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心理服务
  4. 构建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同时,家庭支持和理解也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将身体症状归结为“装病”或“无病呻吟”。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