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无锡小笼包情缘
乾隆皇帝的无锡小笼包情缘
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这场历时四个多月的皇家之旅,不仅让乾隆领略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也让他品尝到了一道日后名扬天下的美食——无锡小笼包。
惠山秦园,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典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致,成为了乾隆南巡时的驻跸之地。园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乾隆在此流连忘返,更让他惊喜的是,这里还有一道让他赞不绝口的美食——小笼包。
据《无锡县志》记载,乾隆在秦园品尝小笼包后大加赞赏。这道看似简单的面点,究竟有何魅力能征服这位见多识广的皇帝?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乾隆年间,一探小笼包的制作工艺。
明朝人宋懋澄在《竹屿山房杂部》中详细记载了小笼包的制作方法:“用面水和为小剂,轴甚薄,置之以馅。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底下少沃以油。甑中蒸熟,常以水润其缘,不使麫生。馅同馄饨制,宜姜醋。”这种“细蹙其缘”、“束其腰而仰露其颠”的制作手法,与现代小笼包的褶皱工艺惊人地相似。
乾隆时期的小笼包,其馅料主要由猪肉制成,与馄饨馅相似,食用时需搭配姜醋。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调味方式,使得小笼包皮薄卤多,鲜美多汁,难怪乾隆皇帝会对其情有独钟。
乾隆对小笼包的喜爱,不仅体现在他的多次品尝上,还反映在《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膳底档》的记载中。在这本膳底档中,多次出现“猪肉馅包子”和“绉纱猪肉馅馄饨”的记录,其中“猪肉馅包子”很可能就是小笼包的早期形态。
乾隆皇帝的推崇,让无锡小笼包名声大噪。从此,这道原本在江南民间流传的小吃,逐渐走向全国,成为中华美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如今,无锡小笼包以其皮薄卤多、鲜香美味的特点,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成为了无锡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从乾隆年间的皇家御膳到如今的街头美食,无锡小笼包见证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道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段文化的延续。当你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品尝小笼包时,不妨想象一下,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也曾在这里,品味着同样的美味,感受着江南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