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如何从心理层面化解同学间的言语冲突?
校园欺凌:如何从心理层面化解同学间的言语冲突?
“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公布的14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揭示了校园欺凌这一全球性难题的严峻现实。在中国,这一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华东地区的调查显示,我国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23%,而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数据更是高达32.4%。这意味着,在一个50人的班级里,就有16名学生可能正在遭受或曾经经历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这一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故意伤害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从而寻找有效的应对之道。
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心理学领域将校园欺凌界定为一种蓄意的、持续的侵犯行为,体现出学生之间权力的失衡。它绝非只是学生间的小打小闹,而是一场权力的角逐,是强者对弱者的身心碾压。欺凌行为往往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不对等性、反复性和伤害性。
从施害者的角度来看,欺凌行为的产生与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从环境中观察并习得各种行为和习惯。与同龄人的攻击性互动,常常与高冲突或高放纵的家庭动态有关。如果家庭常常忽视和虐待孩子,孩子会因此认为展露攻击性和实施暴力是正常的、可取的,并将这种行为模式扩展到比他们更弱小的同伴。
此外,欺凌者往往更不擅长处理负面情绪。当他们感到痛苦或羞辱时,需要立刻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以此来获得“凌驾于他人的权力感”。研究显示,欺凌者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5倍,更有可能在成年后遭遇工作、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被欺凌的孩子通常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缺少支持,缺乏信任感。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处于弱势,比如不善社交、体格弱小、太胖、低自尊等,这导致他们可能会错误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被欺凌的孩子一旦有了强烈的羞耻感,当自己无法面对这种情绪,又找不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会选择把这一切默默地藏在心中。
如何从心理层面化解校园欺凌?
化解校园欺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干预,包括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
个体层面:培养保护者的勇气与智慧
研究表明,保护者的积极干预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成功阻断欺凌,使欺凌事件在10秒内中止,并能缓解受欺凌者的适应困难。中国青少年主要采用以下五种策略对抗欺凌、保护受欺凌者:
- 直接果断型保护:直接要求欺凌者停止欺凌行为
- 攻击型保护:使用直接攻击或间接攻击的方式对抗欺凌者
- 安慰受欺凌者:向受欺凌者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
- 报告权威:将欺凌事件报告给权威人士
- 计谋型保护:采用转移欺凌者注意力等计策停止其欺凌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保护策略的选择可能会给保护者带来截然不同的适应风险。非攻击型保护者适应最佳,表现出最低的受欺负和抑郁水平。而攻击型保护者则面临一定的适应风险,更有可能成为同伴欺负的对象。因此,在鼓励旁观者做出保护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保护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学校层面:构建全方位的反欺凌体系
以芬兰的KiVa项目为例,该项目包含个案治理模式和一般性预防措施。个案治理针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成立专门的干预小组,通过与当事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交流达到帮助受欺凌者、教育引导欺凌者的目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做到了全员覆盖性,建立了全员干预网络,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家长在方案中均有涉及。在学生层面,采用线下和线上、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并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任务、角色扮演等方式唤起旁观者对受欺负者的同情心和做出保护行为的责任感,以使更多学生在欺负事件中参与保护和帮助受欺凌者。
家庭层面: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
家长需要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让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愿意自由、放松地跟家人交谈,引导孩子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鼓励他们在遭遇欺凌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并确保家长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支持。特别避免说出“如果你……,他们怎么会欺负你?”不要责怪孩子之前为什么没有告诉你,不要责怪孩子为什么没有反抗的勇气,这样的语言本身缺乏共情,暗含了被欺凌的孩子需要对欺凌行为负责。
校园欺凌的长期影响:一场持续的心理战役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不会随着欺凌终止而结束,大概率是终生的。被欺凌的未成年人普遍留下了心理创伤,自我评价体系受到了伤害,严重影响到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后果严重的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校园欺凌事件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一些应激反应,而这些反应也会被他们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社交回避或是与同龄人的关系紧张等。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对欺凌者的发展同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欺凌者成年后更容易酗酒,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暴力是一个不断累积和增强的过程,如果错过了最佳的矫正时间,未来进入社会,欺凌者就有可能做出更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涉及刑事犯罪。
校园欺凌,这一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故意伤害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从而寻找有效的应对之道。化解校园欺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干预,包括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只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反欺凌体系,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尊重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