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的来龙去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的来龙去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501/28/AP67985305e4b04111a4a07e22.html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代的"元旦"到现代的"春節",这一节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个春节。传统春节的影响,无远弗届,中国周边的朝鲜、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甚至东南亚等地,都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应该是最多地球人庆贺的最重要的节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期间,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为『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作为中国第一大节日,传统的农历新年已有长达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现行的具有节日象征的春节却只有100多年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春节被称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也就是现今俗称的农历。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其实,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成俗。但这时候的农历新年习俗主要还是祭神祀祖。到了唐宋时期,过年的重点开始由神秘色彩浓厚的「娱神」演变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民狂欢的「中华第一节」。

1913年(民国二年)7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日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正式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经袁世凯批准后,春节由此正式成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它既区别了西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大地伊始,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与岁首之意相合。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以西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并通过相应的决议。从此,正式将西历1月1日作为新一年的元旦开始,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4000多年以来中华文明文化积淀的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稳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今日两岸三地的大中华文化圈更是家国情怀的桥梁与纽带。今天的春节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的塑造释放日,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重要支柱。

香港作为东西文化汇聚的多元文化特区,如何以英语称呼农历新年或春节呢?不论使用Lunar或Chinese New Year,背后都会涉及文化意蕴、归属甚至民族主义等争论。内地连锁饮品店「霸王茶姬」近期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的贺年帖文,用上「Lunar New Year」,结果引起轩然大波,遭内地网民围剿,甚至质疑有关字眼属「去中国化」,店方之后急急道歉兼改用「Chinese New Year」。

翻查纪录,去年12月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是「Spring festival」,这是一个简单直白的直译,主要是为着能够让春节得到非华语地区的更多西方文化的认同包容。事实上,过往春节,中、韩网民曾掀起Chinese New Year抑或Lunar New Year的争论,甚至闹出韩国女团成员被指「辱华」的事端。Lunar指的是「阴历」,即大众理解的农历,以月球运转的「朔望月」为准,并不包含春节背后的文化意涵。而且,玻璃心的大韩民众自然不希望他们也过的春节冠以中国特色的名字,就如同早年将汉城改为首尔,如出一辙。

在香港特区范围,无论是媒体抑或是特区政府,迄今都未见有统一的写法。特区政府新闻处近日的英文版新闻公告中,食环署有关长沙湾年宵市场暂停开放、烟花汇演海上交通管制等稿件,均用Lunar;卫生署有关打击违法使用「药房」标识的公告,则用Chinese。而特首李家超去年出席大年初一花车汇演,两文三语发言,英文版用的是Chinese。

如何使用春节译名,在一定程度上或显现出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潜在的政治含义。正因为如此,基于能够更准确地展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的香港特区及台湾地区多元文化特质,建议两岸三地英文译名还是统一采用「Chinese New Year」。至于对外的国际场合,则可采用「Lunar New Year」。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