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镇痛周:老年人如何科学应对疼痛?
中国镇痛周:老年人如何科学应对疼痛?
2024年10月21日至27日是第21个中国镇痛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慢性病疼痛,共建‘无痛’社区”。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每年以1000万—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更为普遍。
疼痛,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中老年常见疼痛防治认知调研报告》显示,63.4%的中老年人普遍经历过慢性病带来的疼痛问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带来的疼痛感最为强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表示,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中,疼痛发生多与慢性病密切相关。例如,在因膝关节疼痛就诊的老年患者中,约50%都是由骨性关节炎引起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老年人对疼痛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调研报告显示,近半数的中老年人选择忍痛,且年龄越大,忍痛比例越高。这种“忍痛文化”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疼痛的危害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慢性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对身体造成多重伤害。它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内分泌紊乱、睡眠障碍、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疼痛的影响更为复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出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可能会诱发血管闭塞和痉挛,增加冠脉狭窄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而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患有带状疱疹,不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会升高,还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增加糖尿病管理的难度。
科学应对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面对疼痛,及时就医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疼痛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和家属需要纠正对疼痛的认知误区,认识到疼痛不是简单的症状,而是需要积极治疗的疾病。
在治疗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此外,康复锻炼、物理疗法(如按摩、经皮电刺激)、心理干预和中医治疗(如针灸、推拿)等辅助疗法也能有效缓解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往往比治疗更为重要。对于带状疱疹这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目前我国已有两款带状疱疹疫苗上市,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
日常生活中的疼痛预防
除了医疗手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疼痛: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特别是要确保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以预防骨质疏松。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保暖防寒: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特别是在寒冷季节。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疼痛不是衰老的必然伴随,更不是必须忍耐的命运。通过科学的认知和积极的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老年人远离疼痛的困扰,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在这个中国镇痛周,让我们一起关注老年人的疼痛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无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