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收礼之风何时休?
教师收礼之风何时休?
近日,安徽合肥一则关于教师节送礼的举报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视频中,一位家长通过电话将包含酒及高档化妆品的礼品送至教师所在小区门口的水果店,并留下温馨提醒请其“自取”。这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合肥市教育局已介入调查。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更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教师收礼。根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最新调查,上海17个区县的15000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学生家长中,明确表示向教师送过礼的比例高达7.2%。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家长为什么要送礼?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家长认为“教师节送礼”是“无奈之举”,其中“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成为首要原因。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往往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家长担心,如果不送礼,孩子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冷落,甚至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区别对待”。这种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送礼之风。
教师收礼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道德的引导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收礼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的公平性和纯洁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学生可能会误以为,通过送礼可以获得老师的特别关注,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会扭曲他们的成长轨迹。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约束。教育部发布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禁止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的财物。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这一规定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仍然我行我素,甚至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收礼,使得这一问题呈现出从明面转到“地下”的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收礼问题,需要多管齐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师德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收礼行为的危害性。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畅通的举报渠道,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师收礼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对违规收礼的教师要严肃处理,起到震慑作用。
转变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让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不是通过收礼来获取资源。
培养健康的家校关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来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通过送礼来谋求特殊待遇。
加强社会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讨论,营造“收礼可耻”的社会氛围,让教师收礼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教师收礼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也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彻底根除这一顽疾,让教育回归其本质——以知识启迪智慧,以道德引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