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野草》里的鲁迅哲学:你读懂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野草》里的鲁迅哲学:你读懂了吗?

引用
什么值得买
9
来源
1.
https://post.smzdm.com/p/aeqp3rxk/
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5898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F3P46B055693FM.html
4.
http://www.cuconline.cn/excellentCourse/xiandaiwenxue/Course/lesson/ktjj/1-2-3/cont1.htm
5.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566314/2?p2=108302
6.
https://www.qidian.com/ask/qnjhvoscliq
7.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26/c404063-40203040.html
8.
https://k.sina.cn/article_1823348853_6cae187502001dnp3.html
9.
http://cll.newdu.com/m/view.php?aid=148918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录了他于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23篇散文诗。这部作品不仅是鲁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分析《野草》中的具体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

01

创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野草》创作于五四运动落潮期,正值新文化运动的低谷。鲁迅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矛盾。从大背景来看,北京段祺瑞执政府统治下,一股封建复古逆流顺势而起。从小环境来看,鲁迅还面临着家庭的变故,如与周作人的“兄弟失和”,以及与许广平之间微妙复杂的师生恋情。这些社会、家庭的不安和复杂因素,使鲁迅陷入了极度的精神危机之中。

在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焦灼时期,鲁迅创作了《野草》。它“是一种由外部聚集种种痛苦的感受,不断向内心深处集中压缩,最终以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方式(自我磨难、自我剖析+世相透视、社会批判)来抒发情感”的散文诗集。其深邃的思想、深美的意境、深沉的哲思,超越时空,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02

哲学思考的深度展现

《野草》中蕴含了鲁迅独特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与存在主义哲学有某种程度的暗合。鲁迅通过《野草》探讨了生命、死亡、孤独、绝望与希望等主题,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在《影的告别》中,鲁迅写道:“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段文字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生死的态度。他认为生命如同影子般虚幻,既害怕被黑暗吞没,又担心被光明消融。这种对生命存在的矛盾心理,反映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在《希望》中,鲁迅写道:“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的翅子,我独自来抗人间的迫害。”这段文字展现了鲁迅对未来的看法。他认为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真正的改变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这种对未来的看法,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03

艺术特色的独特呈现

《野草》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将深邃的哲学思考融入文学创作中。

在《雪》中,鲁迅写道:“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这段文字通过自然意象,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认为江南的雪虽然美丽,但终究会消融,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脆弱。

在《风筝》中,鲁迅写道:“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段文字通过季节的象征,展现了鲁迅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他认为无论躲到哪里,都逃不过严冬的寒冷,暗示了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04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鲁迅个人的心灵独白,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哲学深度的作品之一。《野草》开创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在《野草》中展现的哲学思考,与同时代或再早半个世纪的西方现代哲学具有某种暗合。这种开放性的解释,也让我们不能完全掌握和描述存在主义的全景找到了安慰的理由,或也为自主解读它找到了合理的根据。

存在主义是最具文学性的哲学。鲁迅可以说是介绍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进入中国的第一人。早期的文言论文就已经涉及了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鲁迅对这些人物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由衷感叹“他太伟大了”。这伟大,却是另外一重意义上的心灵感应。“一读他二十四岁时所作的《穷人》,就已经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一九二九年,鲁迅回到北京,探望在西山养病的韦素园,其中写道,韦素园的屋里,“壁上还有一幅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大画像。对于这先生,我是尊敬,佩服的,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拷问给我们看。现在他用沉郁的眼光,凝视着素园和他的卧榻,好像在告诉我:这也是可以收在作品里的不幸的人。”(《忆韦素园君》)感应随时而至。他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可以说,对其文学创作,尤其是拷问灵魂之深的尖锐与残酷,具有深切的认同。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谈到沉钟社的青年作家时,鲁迅感慨道:在这些青年身上,“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王尔德(Oscar Wilde),尼采(Fr. Nietzsche),波特莱尔(Ch. Baudelaire),安特莱夫(L. Andreev)们所安排的。”事实上,这些“‘世纪末’的果汁”,在鲁迅那里也一度成为精神上的滋养。《我和〈语丝〉的始终》里就说过:“但我的‘彷徨’并不用许多时,因为那时还有一点读过尼采的《Zarathustra》的余波,从我这里只要能挤出——虽然不过是挤出——文章来。”这受尼采影响而“挤出”并发表在《语丝》上的文章,应是指《野草》。

讨论《野草》同这些文学家抑或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讨论《野草》诸篇与其本事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个不得不谈又非常危险的话题。竹内好认为,《野草》里许多作品是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述和对现实事件的想法。但同样重要的是,即使离开这些实事,这些作品仍然是可以鉴赏的。依此观点,我以为,《野草》与外国作家,尤其是与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是既受其启发、影响而创作,但同时必须强调,《野草》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暗合,一种思想上的呼应,一种观念上的靠拢。即使没有这些影响,同样会有《野草》的爆发。这就好比是《狂人日记》的诞生与“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属于同理。

在此前提下,谨慎探讨《野草》与存在主义诸家之间的相似度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记住,《野草》是“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生长出来的,这“地面”只属于鲁迅身处的现实,而非西方现代哲学家的观念世界。

在早前的述说中已经谈到,鲁迅一九一九年写下的《自言自语》里有一篇《古城》,故事的基本元素是鲁迅的构思,但主题的揭示中让人想到克尔凯郭尔。

《野草》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散文的流畅自然,又有诗的凝练抒情。鲁迅在《野草》中,尝试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表现力。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感。

《野草》是鲁迅先生散文诗创作的代表作,它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卓越的艺术才华,也记录了鲁迅先生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历程。这部诗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之,《野草》作为鲁迅哲学思考的结晶,不仅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