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良院士:AI如何改变药物研发?
蒋华良院士:AI如何改变药物研发?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已经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发展到更复杂的任务,如个性化医疗、供应链优化和药物发现。特别是在药物发现领域,AI能够显著加速化合物筛选过程,提高研发效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在2022《理解未来》科学讲座上表示。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具体应用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蒋华良教授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开发了一系列基于AI的药物设计方法和平台。
在靶点发现方面,团队开发了基于知识图谱和推荐系统的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方法KGE-NFM,该方法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表现出比传统方法更优的预测精度。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计算生物靶标谱(CBFP)的概念,将其作为新型分子表征实现骨架跃迁的新思路,成功发现具有全新骨架的强效PARP1抑制剂和DprE1抑制剂。
在化合物优化方面,团队发展了基于Transformer、知识蒸馏和强化学习的多约束分子生成新方法MCMG。该方法可以高效遍历复杂的化学空间,寻找满足多种性质约束的新型化合物,为先导结构的发现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同时,他们还开发了基于图表示学习的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打分方法IGN,其性能显著优于同类机器学习打分方法和分子对接程序。
在成药性预测方面,团队开发了一系列ADMET和成药性理论预测方法和模型,包括水溶性、油/水分配系数、肠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等关键参数。针对小样本成药性数据预测精度差的难题,他们运用迁移学习、多任务学习、自监督学习等新型AI技术,发展了快速精准的成药性预测方法。这些成果被整合到ADMETLab2.0在线计算平台中,成为国际上成药性参数评价最多、速度最快、预测精度最高的免费在线计算平台之一。
面临的挑战与商业化前景
尽管AI在药物研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蒋华良教授指出,目前AI应用于药物研发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发展药物研发专用的AI新技术,并与传统的药物分子设计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
数据质量是制约AI药物研发的关键因素。AI模型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数据的质量,而不准确或质量低劣的数据会严重影响模型的可靠性。此外,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还面临监管合规、伦理考虑等挑战。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AI制药领域存在三种主要商业模式:搭建AI技术平台、协助药物研发和自建研发管线。目前,大多数AI制药企业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制药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展望
蒋华良教授强调,AI将成为未来药物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与传统药物研发方法的深度融合,AI有望在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多领域协作将成为推动AI制药发展的重要动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AI有望为新药研发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加速新药上市进程,降低研发成本,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