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文化:从古至今的诗意传承
海南“琼”文化:从古至今的诗意传承
“琼”,这个在海南车牌上随处可见的汉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唐代的“琼州”到现代的“琼”字车牌,这个字见证了海南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琼”字的文化内涵
“琼”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公元757年,唐朝政府在海南岛上设置琼州府,这是“琼”字作为海南代称的最早记载。据《方舆胜览》记载:“琼山在本县。有琼山、白玉二村,其石皆白,似玉而润。种薯其上特美,所产槟榔其味尤佳。州以此山而得名。”
在古代文学中,“琼”字常被用来形容美好、珍贵的事物。如《诗经·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里的“琼琚”象征着美玉,寓意纯洁无瑕。李白的《清平调》中也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诗句,其中的“瑶台”即指“琼楼玉宇”,象征着仙境般的美好。
在现代行政体系中,“琼”字作为海南省的简称,被正式应用于车牌标识。根据中国车牌命名规范,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简称,而“琼”字正是海南的专属标识。每当人们看到“琼”字车牌,就会联想到海南岛的椰风海韵、阳光海浴,感受到这个热带海岛的独特风情。
海南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海南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琼剧和黎锦。
琼剧,作为海南的地方特色戏剧,自19世纪初便开始向东南亚传播,成为该地区华侨社会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海南话演唱,源于明末清初,称为“土戏”或“海南戏”。1936年,它正式被称为琼剧,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与丰富的音乐元素。琼剧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以其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妆容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传统纺织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纹样闻名于世。黎锦的纹样多达100多种,包括人形纹、梅花鹿纹、青蛙纹、鼓面纹等,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黎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海南的日常生活中,非遗文化随处可见。春节期间,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如东山草编技艺体验、龙塘雕刻艺术体验、海南椰雕体验等,让市民游客共享春节非遗盛宴。在五指山水满乡,游客可以参与竹竿舞、观看黎锦苗绣时装村秀等非遗演出。在海口骑楼老街,文昌鸡、福山咖啡、海盐、海南粉等非遗美食令人垂涎,游客还可以体验海南老爸茶习俗这一极具海南特色的非遗。
“琼”文化的现代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南的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琼剧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黎锦则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如黎锦包包、黎锦围巾等,深受年轻人喜爱。
海南的非遗文化不仅在本土繁荣发展,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海南的魅力。2024年,海南在法国巴黎举办“海南文化周”活动,通过琼剧演出、黎锦展示、海南美食体验等形式,让法国人民近距离感受海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琼”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凝聚了海南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行政意义。从唐代的“琼州”到现代的“琼”字车牌,这个字见证了海南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次当你看到“琼”字车牌时,不妨驻足片刻,感受一下这个字背后的故事,也许你会对海南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