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活检: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新利器
液体活检: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新利器
液体活检技术近年来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早期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s),液体活检能够提供安全、便捷且低创伤性的诊断方法。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癌症的早期筛查,还能监测病情变化并预测预后,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技术原理与优势
液体活检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ctDNA和CTCs来实现。ctDNA是游离在体液中的片段化肿瘤来源DNA,包含166bp左右的DNA片段,可以检测肿瘤来源DNA水平的突变、拷贝数异常、甲基化以及DNA片段化信息。CTCs则是游离在体液中的肿瘤组织脱落的细胞,包含完整的肿瘤来源细胞结构,因此细胞中所含有的信息,包括DNA水平的点突变、InDel突变、CNV、基因融合,表观水平的DNA修饰,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蛋白水平的蛋白表达,代谢水平的代谢物积累等各个层面的遗传信息都可以检测到。
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有显著优势。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避免了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此外,液体活检可以重复进行,便于动态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对于一些难以获取组织样本的患者,液体活检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临床应用现状
液体活检在NSCLC的临床应用已获得多项权威指南的认可。201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非小细胞肺癌(NSCLC)指南中,对T790M检测的相关临床应用给出了具体的路径,即在组织活检不可行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血浆ctDNA检测,如果结果阴性,则再次建议患者进行组织活检,这则指南中明确了液体活检较血检的优先权 。
最新研究显示,液体活检在疾病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TRACERx研究检测肿瘤组织和ctDNA基因谱改变,从而揭示了早期肺癌及其术后复发过程中的肿瘤种系变化框架,提示ctDNA检测复发阳性可比临床CT影像提早提示复发。
技术局限性
尽管液体活检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存在一些技术局限。ctDNA的片段化特征限制了其信息完整性,可能错过部分重要的基因突变信息。CTCs虽然信息全面,但检测难度较大,需要高效的富集和鉴定技术。此外,液体活检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风险,可能影响诊断准确性。
最新研究进展
技术的不断进步正在推动液体活检向更精准、更早期的方向发展。Natera公司开发的mmPCR-NGS系统在早期NSCLC检测中显示出良好效果。在一项研究中,该系统成功从4名早期NSCLC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出16个SNVs,每个患者至少检测出了2个SNVs。25个SNVs是普遍存在的,12个SNVs是异质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到的SNVs中,94%可以预测肿瘤驱动基因突变。
此外,RNA检测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全球“RNA第一股”觅瑞自主研发的GASTROClear™试剂盒在胃癌早期检测中表现出色,对一期胃癌的灵敏度高达87.5%,对小于1厘米的早期病变检出率为75%。虽然该产品主要用于胃癌检测,但其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经验对其他癌症的液体活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未来展望
液体活检技术的未来发展令人期待。通过优化检测方法和数据分析算法,有望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联合使用ctDNA和CTCs可以弥补单一标志物的不足,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此外,液体活检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结合,将为精准医疗带来新的突破。
然而,液体活检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的关键。此外,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液体活检有望在癌症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