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泽东最后的阅读:一部《容斋随笔》见证的求知精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泽东最后的阅读:一部《容斋随笔》见证的求知精神

引用
澎湃
8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32210
2.
https://www.sohu.com/a/821508662_121160121
3.
https://m.sohu.com/a/844810352_121161281/?pvid=000115_3w_a
4.
https://m.163.com/dy/article/JC2RR8TE0516VM9O.html?spss=dy_author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B%E6%B3%BD%E4%B8%9C%E7%A7%81%E4%BA%BA%E5%8C%BB%E7%94%9F%E5%9B%9E%E5%BF%86%E5%BD%95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6/18/27469941_1129748080.s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8F%9B%E7%9A%84%E5%BE%A1%E9%86%AB:_%E6%AF%9B%E6%BE%A4%E6%9D%B1%E7%A7%81%E4%BA%BA%E9%86%AB%E7%94%9F%E6%9D%8E%E5%BF%97%E7%B6%8F%E5%92%8C%E4%BB%96%E6%9C%AA%E5%AE%8C%E6%88%90%E7%9A%84%E5%9B%9E%E6%86%B6%E9%8C%84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1/09/14327190_1138183589.shtml

1976年9月8日清晨5点50分,北京中南海,83岁的毛泽东躺在病床上,医护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抢救。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他请身边的工作人员托着书,坚持阅读了7分钟的《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生命中最后的阅读时光,也是他一生酷爱学习的生动写照。

《容斋随笔》是南宋学者洪迈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74卷,1220则。洪迈出身名门,父亲洪皓是北宋著名外交家,哥哥洪适是南宋文学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洪迈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阅读天赋,每天读书速度极快,经史子集、野史趣闻无所不读,且过目不忘。

《容斋随笔》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考证、读书笔记、趣闻轶事应有尽有。它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笔记,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性和趣味性的著作。书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精辟分析,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还有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这些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毛泽东与《容斋随笔》的缘分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那时起,这部书就一直伴随着他,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外出考察时,毛泽东也会随身携带《容斋随笔》,随时翻阅。这部书之所以能吸引毛泽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毛泽东的阅读习惯和精神追求高度契合。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将“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人生座右铭。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是在任何岗位,哪怕是农民,都要尽可能地读书学习知识。在他看来,学习不仅能提高个人能力,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他不仅自己坚持读书,还积极倡导身边的人多读书、多学习。

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极其广泛,从中国古代经典到现代科学著作,从文学作品到政治理论,他都有涉猎。他不仅读得广,还读得深。在阅读过程中,他常常会用笔在书上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种深入的阅读方式,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毛泽东的阅读精神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只有像毛泽东那样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毛泽东的阅读经历也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追求。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内涵的人。

毛泽东逝世前最后的阅读时光,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容斋随笔》不仅是他生命最后时刻的精神伴侣,更是他一生坚持学习的见证。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