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30周年:东亚国际秩序的巨变与启示
甲午战争130周年:东亚国际秩序的巨变与启示
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山东济南举办“甲午战争与近代国际秩序的嬗变——纪念甲午战争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这场爆发于1894年的战争对东亚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甲午战前的东亚国际秩序
19世纪末,东亚国际秩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长期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维系着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秩序。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这一传统秩序开始动摇。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开始谋求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指出,早在朝鲜“甲申政变”时,日本便展现出挑战东亚国际秩序的意图。尽管清政府通过《天津条约》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并未能遏制日本的扩张野心。
甲午战争的爆发与结果
甲午战争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导火线,最终在1894年7月25日爆发。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战争,以中国(清朝)的惨败告终。1895年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包括:
- 清朝承认朝鲜独立
- 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台湾全岛给日本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这一条约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割地赔款,更重塑了东亚国际秩序。日本借此机会确立了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则陷入了更深重的民族危机。
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巨变
甲午战争后,东亚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额赔款和重要领土,为其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大阪大学副教授古结谅子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东亚宗藩、朝贡体制的崩溃。
对中国而言,甲午战败不仅导致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更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表示,战争的结果重构了列强在东亚的利益格局,中国从此被彻底视为“东亚病夫”。
朝鲜半岛在甲午战争后也经历了剧变。虽然名义上获得了独立,但很快沦为日本的傀儡,最终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首尔大学政治外交系副教授金钟学指出,这一时期韩国民众开始认识到国际政治中“保护”的虚伪性,进而催生了韩国近代的“抵抗民族主义”。
历史启示与当代意义
甲午战争13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汲取教训,开创未来。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强调,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仍值得警醒。
在当今世界大国博弈加剧、地缘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日、韩三国更应铭记历史,加强交流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同创造世界和平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