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的新宠儿
抗性淀粉:调节肠道菌群的新宠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贾伟平院士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抗性淀粉配合平衡膳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肥胖。这种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青香蕉、煮熟后冷却的土豆和米饭等,不易被小肠消化酶分解吸收,而是进入大肠被微生物发酵,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管理和代谢健康的潜力。
什么是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一种特殊的膳食纤维,它不能被人体小肠中的消化酶分解吸收,而是直接进入大肠被肠道微生物发酵。这种特性使其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抗性淀粉广泛存在于多种天然食物中,主要包括:
- 未成熟的水果:如青香蕉
- 冷却的淀粉类食物:如煮熟后冷却的土豆、米饭
- 全谷物:如糙米、燕麦
- 豆类:如绿豆、扁豆
抗性淀粉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贾伟平院士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抗性淀粉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交叉试验,共纳入37名超重或肥胖的参与者。在为期20周的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两个8周周期内补充抗性淀粉或安慰剂淀粉,中间间隔4周的洗脱期。所有参与者均接受等能量的均衡饮食。
研究发现,补充抗性淀粉8周后,参与者平均减重2.8公斤,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显示,这些有益效果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
关键发现:青春双歧杆菌的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补充抗性淀粉显著增加了肠道中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丰度。这种细菌不仅能够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还能通过以下机制促进体重减轻:
- 减少脂质吸收:青春双歧杆菌可上调小肠ANGPTL4的产生,抑制小肠腔内脂肪酶活性,从而减少食物中脂质的吸收。
- 降低炎症水平:通过恢复肠道屏障,减少循环炎症和内毒素(LPS),抑制脂肪组织中TLR4/NF-κB的激活。
- 提高代谢效率:降低血清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实际应用与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抗性淀粉在饮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对于希望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健康的人群,以下建议值得关注:
- 合理搭配主食:将部分精制谷物替换为全谷物,如选择糙米代替白米,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
- 注意食物温度:适当食用冷却的淀粉类食物,如凉拌土豆丝、冷饭等,但需注意肠胃敏感人群应适量。
- 保持饮食平衡:抗性淀粉的效果需要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发挥,应避免高脂饮食的干扰。
展望
贾伟平院士团队的研究为抗性淀粉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这种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功能性成分,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经济实惠,易于长期坚持。未来,基于肠道菌群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有望成为代谢疾病管理的新方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抗性淀粉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但其效果因人而异。在调整饮食结构时,建议在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营养均衡,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食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