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专家呼吁:家庭防控是关键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50%,专家呼吁:家庭防控是关键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唯一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大量研究证实它是慢性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高发国家,约有50%-60%的人群,即大约7亿至8.4亿人正受到这种细菌的侵扰。
更令人担忧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家庭成员间密切接触,共用餐具、食物等习惯,都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儿童,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就被感染,这与家庭内传播密切相关。
2021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指出,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途径,主要由父母尤其是母亲传播。当一个人查出Hp阳性,最先影响的可能是自己的家人。患者的唾液、粪便、呕吐物中都能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患者用过的餐具、牙科设备、马桶等,以及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都可能是传染源。
专家共识:家庭成员共同检测和治疗
《共识》建议,家庭中所有的成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均应考虑给予根除治疗。尤其是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有胃病史的感染者。对于儿童,如果出现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严重症状,也必须进行根除治疗。
目前我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治疗方案为含铋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很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因此首次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建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
社区防控:从源头阻断传播
上海等地已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控纳入癌症防治行动,强调医防融合、健康教育等。具体措施包括:
健康教育:普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疫苗接种: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疫苗,但《共识》提到要促进保持个人卫生,预防与癌症发生相关的细菌感染。
环境整治:加强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等,减少通过水源和食物传播的风险。
职业防护:在医疗等高风险行业,加强职业性肿瘤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个人和家庭的预防措施
分餐制和公筷制: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避免咀嚼喂食婴幼儿,患者应该使用单独的餐具并给碗筷消毒。
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避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注意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更换牙刷。
避免不洁饮食:食材在烹饪前一定要清洗干净,不喝未经处理的水,尽量不吃生食。
定期检查:有胃部不适症状或胃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C13或C14呼气试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防控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落实家庭内防控措施,结合社区和医疗机构的专业指导,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提升全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