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个性化广告被诉侵权:用户隐私保护迎来新转折
微信个性化广告被诉侵权:用户隐私保护迎来新转折
近日,一起涉及微信个性化广告的侵权诉讼引发广泛关注。两名用户因认为微信和微博的个性化广告功能存在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将其诉至法院。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个人隐私保护,更折射出社交媒体平台在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诉讼焦点:个性化广告涉嫌侵权
据南都记者报道,原告张巍和王丽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发现两款App存在以下问题:
- 未明确区分个性化广告和非个性化广告
- 默认开启个性化广告权限,且未征得用户同意
- 设置关闭有效期(微信为六个月,微博为三个月)
- 隐私政策中未清晰说明个性化广告推荐所需收集的个人信息
这些行为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即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时,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法律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前,应当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以及个人行使本法规定权利的方式和程序等。
在上述案件中,原告指出微信的《隐私保护指引》既未公示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需收集哪些个人信息,也未明确告知哪些信息会被使用。同样,微博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也未清晰说明个性化广告推荐技术是否会使用其他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方式和频率。
用户应对:如何管理微信广告
面对日益增多的广告推送,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和关闭微信广告:
关闭个性化广告:进入微信“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个性化广告管理”,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
屏蔽好友朋友圈广告:在朋友圈中长按广告发布者头像,选择“设置权限”,将该好友的权限调整为“仅聊天”。
使用青少年模式:通过“设置-青少年模式”启用该功能,可进一步限制广告展示。
反馈与举报:点击广告右上角的下拉小三角按钮,选择“不感兴趣”或“举报投诉”。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已于2024年10月29日更新隐私政策,取消了个性化广告关闭的有效期设置,这体现了平台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视。
社会影响:平衡各方利益
这起诉讼引发了公众对社交媒体平台隐私保护的关注。一方面,用户希望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减少广告干扰;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需要通过广告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平台和监管机构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专家建议,App在提供个性化广告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 在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中明确告知需要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方式、频率等
- 征得用户的明示同意
- 显著标注个性化广告
- 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 不得在用户拒绝后自动重新开启该功能
未来展望:个人信息保护趋势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深入实施,预计社交媒体平台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平台需要不断优化其隐私政策和广告推送机制,以符合法律要求和用户期望。同时,用户隐私意识的提升也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透明的方向发展。
这起诉讼不仅是对微信和微博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交媒体行业的警示。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平台必须时刻牢记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