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患者的“心病”怎么治?
荨麻疹患者的“心病”怎么治?
“据统计,我国约有500万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荨麻疹的困扰,其中慢性荨麻疹患者高达16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同时患有焦虑或抑郁症,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常人的6倍。”这是来自台湾长庚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陈俊宾的最新研究数据,揭示了荨麻疹患者面临的不仅仅是皮肤问题,更是一场身心的双重挑战。
荨麻疹患者的心理困境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和风团,可能由食物、药物、感染或物理刺激等多种因素引发。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患者还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焦虑:患者常常担心病情加重或无法治愈,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他们过分关注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甚至出现恐慌症状。
抑郁:长期的病情困扰和社交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出现睡眠障碍等症状。
社交障碍:由于皮肤病变的外观,患者可能感到自卑,害怕被他人歧视和排斥,从而避免社交活动,导致孤立和社交技能下降。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荨麻疹的疾病特点密切相关。荨麻疹的反复发作和难以治愈的特点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皮肤病变的外观也影响了患者的社交活动,使他们感到自卑和不安。此外,瘙痒和不适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患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心理支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倾诉内心的困扰和担忧。医护人员也应该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扰,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安慰。
健康教育:主动了解荨麻疹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通过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因无知而引发的恐慌和焦虑。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社交能力,重建自信。在这些活动中,患者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和应对社交场合中的挑战。
心理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以考虑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案例分享:压力管理的重要性
一位40多岁的刘小姐,作为典型的“三明治”人群,既要应对职场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和长辈。在多重压力下,她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红疹,起初以为是过敏,自行排除了一些可能的过敏源,但症状时好时坏。由于工作繁忙,她只是抽空去药局买成药,效果有限。直到下属因为无法忍受她的情绪不稳和脾气暴躁而提出离职,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就医,最终被确诊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自体免疫系统过度活化有关,持续的压力和抑郁情绪会影响免疫反应,加剧症状。同时,炎症反应也会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专业建议:建立正确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推出了“荨麻疹资讯站”和“荨宝家族”等卫教资源,提供国际通用的UAS7荨麻疹检测表和治疗共识等信息。患者可以通过LINE官方账号进行自我检测和病情记录,以便更准确地向医生描述症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第二代长效型抗组胺药是首选,需要每天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增加剂量或联合使用生物制剂。同时,患者应该调整生活节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荨麻疹不仅是一种皮肤病,更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在关注皮肤症状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建立正确的治疗和管理方案。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调适和生活调整的综合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