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常州2024|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
回顾常州2024|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江苏常州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定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大载体平台、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汇聚人才团队,持续塑造新优势、制胜新赛道。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常州上市企业数量历史性突破百家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跃升至5400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至39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历史最佳。
平台布局,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
常州以制造业起家,深厚的产业底蕴既给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同时也催生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常州加速布局多元化创新平台,精准对接外部资源与本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
2024年10月底,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在西太湖签约落地,打造氢能产业标杆企业集聚基地、技术验证中试基地;不久后,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也获得批复筹建……以氢能产业为核心,常州正借力重点平台布局建设“常州氢湾”,引育60余家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过去一年,常州积极鼓励新能源头部企业设立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并在常州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及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地构建“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的创新高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4年,常州“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达25个。根据项目实施进程,近日,常州市财政已下达2024年度首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补助资金384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资金近8900万元。
2025年,常州将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转化生态,完善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政策,打通知识产权转化链条,成立技术产权交易运营中心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目标实现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同时,龙城金谷七大会客厅将投入使用,引导资本向早期、小型、硬科技企业倾斜,为科技创新持续注入耐心与活力。
人才招引,增强创新生态竞争力
2024年,来自江苏理工学院的科研人才王晓春通过常州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机制,被江苏精瓷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聘为技术副总,该项目有望突破国内技术壁垒。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面对产业升级带来的迫切需求,全面升级人才服务策略,2024年起推出“双岗互聘计划”,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柔性流动,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同时,优化服务保障,建成102家青年驿站,2024年人才增量超12万,总量突破180万大关。
坚持引才与育才并重,2024年常州成功举办“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发展 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推进会,并修订《支持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实施细则》,斥资300万激励高质量联合体发展。2025年,常州将继续升级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等政策,强化人才公寓管理,并建立“1028”产业体系核心人才库,针对关键产业需求,精选高层次人才,推动高校、高企间兼职互聘,进一步增强创新生态竞争力。
梯度培育,激活企业主体创造力
1994年,常柴成功上市开创先河, 2024年,瑞华化工成为常州第100家上市企业。过去30年间,常州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捕捉机遇,精准施策助力众多优质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隐形冠军及小巨人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激活企业主体创造力。
2024年10月,常州发布的上市企业后备梯队矩阵和上市高质量发展“新8条”显示,围绕“1028”产业体系,该市已筛选出706家后备企业,将重点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型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节能环保和新型电力装备6大重点产业矩阵,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上市梯队。
不久前,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2024年度第二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常州有213家企业上榜,年内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562家,侧面彰显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和行业竞争力。
今年,常州将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突破1600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85家。同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携手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3.45%左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