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园林探秘:闽派园林之美
福州园林探秘:闽派园林之美
福州园林的历史可追溯至晋太守严高时期。太康三年(282年),严高开凿了福州西湖,这一人工湖不仅用于储存西北诸山之水,灌溉周围数千亩良田,更成为了福州园林文化的发源地。唐贞元十年(795年),观察使王翊辟南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并有河道与闽江相通,西湖遂成为闽王朝的御花园。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将福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提并论。
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父忧归家期间,与官绅协力重浚福州西湖,这是福州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疏浚西湖的工程,恢复了福州的水利优势,可灌溉良田三千顷。同时修葺的还有桂斋与荷亭,以纪念林则徐最为崇拜的宋代宰相、抗金英雄李纲。林则徐还为浚湖造大小二舟,小者可入城桥,此二舟成了画舫,为聚会的文人雅士增添了雅兴。荷亭三面临湖,池畔环植碧桃垂柳并取名伫月和绿筠,题联云:“新涨拍岸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的宛在堂也成为林则徐与文人墨客吟咏雅集之所在。
闽派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红砖、白墙、燕尾脊是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这些元素在福州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闽派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如土楼的圆形或方形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土楼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外墙坚实,既可以防火防震,又可以防御敌人。窗户设在二层及以上,只有一个大门。
福州园林充分利用了“三山一水”的自然优势,将园林建设与山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福州别称“三山”,即指城内之乌山(乌石山)、于山、屏山。乌石山林木参天,怪石嶙峋,早在唐代就是游览胜地。唐天宝八年(749年),观察使李椅在山上建“应潮井”,以镇海潮。宋代又建“凌霄台”,以观海景。明代又建“来燕亭”,以待嘉宾。清代又建“致用书院”,以育人才。民国又建“中山纪念堂”,以缅怀国父。解放后又建“乌山革命纪念馆”,以弘扬革命传统。乌石山不仅是福州的游览胜地,更是福州的文化名山。
福州园林不仅是城市的绿色肺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体现了福州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