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AI技术让电影不再遗憾?
《传说》:AI技术让电影不再遗憾?
7月12日,由博纳影业出品、成龙主演的电影《传说》正式上映。这部电影因大规模使用AI技术而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这是全球首部由AI塑造的数字明星主演的院线电影,更因为其高达3亿元人民币的制作成本和两极分化的观众评价。
AI技术如何重塑27岁的成龙
在《传说》中,AI技术被用于还原27岁的成龙形象。具体来说,制作团队采用了以下几种AI技术:
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大量成龙年轻时的影像资料,生成符合其年轻面貌的数字模型。这项技术主要用于还原成龙27岁时的外貌特征,包括面部结构、皮肤质感等细节。
图像到视频转换:AI技术将静态的年轻成龙图像转换为动态视频,确保在电影中成龙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自然流畅。这种技术对于实现角色在不同场景中的连贯性至关重要。
数字替身:AI创建的数字替身不仅用于面部还原,还能替代部分高难度动作场面。这不仅提高了拍摄效率,还确保了演员的安全。
视觉效果增强:AI技术被用于优化电影的视觉效果,包括背景生成和场景优化。例如,在大规模战斗场景中,AI帮助实现了更加宏大和逼真的视觉效果。
观众评价两极分化
尽管制作团队在AI技术应用上做出了大胆尝试,但观众的反馈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有观众对AI还原效果表示认可,认为其在某些场景中达到了较高的真实度。特别是对于动作场面,有观众表示“打戏漂亮,场景上也很有代入感”。
然而,更多观众对AI效果表示失望。有人指出,AI还原的面部表情不够自然,甚至出现“成龙哭的样子像在笑”的尴尬情况。还有观众反映,由于AI换脸技术的使用,难以分辨演员是否为本人出演,导致观影体验受到影响。
从票房数据来看,这种技术应用似乎并未获得市场认可。截至7月14日,电影上映5天累计票房仅破7000万元,远低于预期。在豆瓣平台上,该片评分仅为5.5分,虽然高于《急先锋》,但与《龙马精神》持平,整体表现平平。
AI技术:电影制作的双刃剑
《传说》的案例揭示了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AI技术带来了显著的优势:
- 成本控制:通过AI生成数字替身,可以减少传统特效制作的成本。
- 安全保障:AI替身可以完成高难度动作,降低演员受伤风险。
- 创意实现:AI技术为导演提供了更多创作可能性,如实现跨时代的角色还原。
然而,AI技术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 真实性问题:目前的AI技术在面部表情和动作捕捉上仍不够完美,容易产生违和感。
- 情感表达:AI生成的表演难以完全替代真人演员的情感表达,这可能影响观众的共鸣。
- 技术滥用: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电影失去真实感,影响艺术价值。
未来展望:AI与电影艺术的融合
《传说》的尝试无疑为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它展示了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提醒我们,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工具。
正如导演唐季礼所说:“AI有90%的戏份是过关的,还有一部分确实有点遗憾。”这表明AI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将在电影制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如何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电影人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
无论如何,《传说》都将成为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尝试,它不仅推动了技术边界,也引发了我们对电影本质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