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能否接棒春晚填补娱乐空白?
河南卫视能否接棒春晚填补娱乐空白?
随着2025年蛇年春晚的临近,各大卫视纷纷晒出非遗宝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一场场“非”同一般的春晚陆续闪亮登场。其中,河南卫视凭借《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节目成功出圈,2024年春晚再次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亿。河南卫视能否接棒春晚填补娱乐空白?
河南卫视的崛起之路
河南卫视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2021年,融合了国潮、国宝、AR、5G等多种元素的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一炮走红,全网收获了超过20亿的阅读量。彼时外界有传言称,河南卫视只用了500万预算便做出了5亿的节目效果,之后节目导演辟谣了500万预算的说法,并表示“所有编导演员的智慧和投入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这一回复让观众认识到河南卫视在制作节目时的匠心与诚意。
从这一年开始,河南卫视的任督二脉被打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个曾经不温不火的地方台。春节以后,河南卫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陆续推出关于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系列节目,在赢得观众热议和网友点赞的同时,还被多家媒体报道转发,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观众评价这些节目用“国潮之美惊艳了世界”。
据河南卫视报道,从《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到去年9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播出3季19期节目,全网阅读量超820亿,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5000万。“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观众形成了每逢佳节看必看河南卫视的习惯,在这一节目的带动下传统文化被激活,河南卫视的走红也成为全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现象级”事件。
河南卫视成功的原因
河南卫视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厚积薄发。河南本身是文化大省,河南卫视一直倡导“文化立台”,这在其综艺栏目上就有所体现。例如1994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戏曲节目《梨园春》,3年后《快乐大本营》才问世;2004年,河南卫视又推出了《武林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2004年,河南卫视推出了《华豫之门》,这是中国首档鉴宝类文化节目;随后河南卫视还推出了《汉字英雄》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好节目。
虽然很多节目都叫好不叫座,很难在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但多年以来河南卫视始终在坚持“文化立台”的标准,这些文化积累为近年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爆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让河南卫视发生质变的还是内部体制改革——公开选拔,能者上任。
据国家广电智库报道,2020年9月,河南广播电视台深化改革,将台内文艺部、纪录片工作室以及精品广播剧创作部3个节目制作单位与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合并,建成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内部建立18个工作室,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
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晚会系列的创作团队的母体正是体制机制改革后的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中国节日”晚会系列的方案由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所有工作室团队内部竞选,各工作室要拿出策划方案参与竞标,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角逐出最终方案。如《端午奇妙游》的方案系由河南广播电视台面向中心旗下8个导演工作室征集方案竞标而来,团队凭借“网剧+网综”的创新样态脱颖而出。新的运营方式,极大地激活了专业人员的创作热情,所有参与竞聘的工作室大胆地拿出创意想法,优化完善方案,充分调动创新创优的积极性。
河南卫视能否接棒春晚?
近年来,各地春晚争奇斗艳,当其他卫视还在用流量轰炸的惯用套路时,河南卫视仍在坚守文化立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传统文化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河南卫视的走红对所有创作者来说都是一次警示,中国五千年文明,大有可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有重量的东西才能沉淀下来。
但是,河南卫视能否完全取代央视春晚的角色?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
受众覆盖:央视春晚作为国家级晚会,覆盖全国乃至全球华人观众,而地方卫视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节目类型:央视春晚涵盖歌舞、小品、相声、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而河南卫视目前主要以歌舞和文化类节目见长。
品牌效应:春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资金与资源:央视春晚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调配能力。
未来展望
河南卫视的崛起无疑为文化娱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河南卫视这样的地方台在文化节目领域大展身手,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同时,也希望央视春晚能够借鉴地方台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重现往日辉煌。
总之,河南卫视的崛起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河南卫视这样的地方台在文化节目领域大展身手,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同时,也希望央视春晚能够借鉴地方台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重现往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