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老年人科学饮水,护航心理健康
秋冬老年人科学饮水,护航心理健康
秋冬季节,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水分流失加快,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脱水现象。科学饮水不仅关系到身体健康,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适量、定时的饮水不仅能保持大脑清醒,改善心情,还能避免因脱水引发的精神紧张等问题。
科学饮水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总水分含量会逐渐下降。成年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一般为59% 和50%;而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为56% 和47%;65岁以上老人更低,男性可能只47%,女性可低至39%。
老年人肾功能衰退,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也会减退,还有可能伴随认知能力的轻中度损伤,严重降低了机体对缺水的感知能力,增加脱水风险。也就是说,相比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对失水与脱水的反应会迟钝,很多时候身体明明已经缺水了,但却没有口渴的感觉。
研究表明,老年人饮水不足会损害大脑健康,降低认知能力。慢性脱水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共同具有的一种特征。脱水引起脑内细胞毒性代谢物如内源性甲醛等增加、积累,加重认知损伤,形成“脱水-认知损伤-脱水”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65 岁),体内甲醛浓度逐渐升高,且阿尔茨海默病病人脑内甲醛含量也显著升高(甲醛代谢失调所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损伤,被认为是老年认知损伤的原因之一)。
如果老年人饮水不足,经常处于慢性脱水的状态,就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合理饮水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群的慢性脱水状态,同时能够明显降低体内的甲醛浓度,清除脑内细胞毒性代谢产物,防止危害中枢神经系统。
老年人科学饮水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多喝水能改善身体健康,但也有注意事项:
要主动喝水:老年人对口渴的感知能力下降,在感觉到口渴时再喝水就已经迟了。应该主动喝水,别等口渴了才喝,一天中任何时间喝水都可以,每天喝够 1500~1700 毫升。如果经常忘记喝水,那就定下喝水的时间。
少量多次、小口慢饮:老年人喝水应少量多次、小口慢饮,每次50~100毫升,这样有利于身体吸收水分,补水效果更好,一次喝太多会增加代谢负担。
别喝太热的水:喝水的水温最好控制在不超过40℃,因为食道很脆弱,10~40℃ 是其最适宜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将食道黏膜烫伤,经常喝过热的水对黏膜是一种慢性刺激,会增加癌变风险。
实用的饮水建议和方法
晨起空腹第一杯水:人们夜间会通过呼吸作用、隐性出汗、排尿等方式丢失水分,晨起后即使不觉得口渴,体内也处于生理性缺水状态,血液较为黏稠,喝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建议早晨起床后空腹饮用150-200毫升的温开水,条件允许可在水中加一片新鲜柠檬,这对中老年人清除宿便、排除毒素有帮助。
上午10点左右喝一杯水:一般在这个时间段,肠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早上喝的水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喝150-200毫升水,可以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同时还能抑制食欲,避免中午吃太多。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坐着或活动量较少的老年人来说,更不能忽视这个时间点的补水,可设置闹钟提醒自己。
下午3点到4点喝一杯水:下午人体的代谢功能比较旺盛,水分的消耗持续进行。此时适量饮水,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预防脱水。建议饮水量为150-200毫升左右。若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喝一杯淡茶水,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对身体有益,也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洗澡后少量多次缓慢补水:冬季洗热水澡会使体内的水分大量蒸发,导致身体缺水。洗完澡后,老年人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平衡,避免因缺水而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正确的喝水方法是,先喝100-150毫升水,休息片刻后再根据口渴程度适量补充。
运动后少量多次缓慢补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坚持锻炼,对保持健康体魄和愉悦心情十分有益。不过老年人运动后不宜一次大量喝水,这会迅速稀释血液,加重心脏负担。喝水也不宜喝得太急,避免吞入空气造成腹胀腹痛。科学的补水方法是平缓、间歇多次进行,每次饮水量不超过200毫升,两次补水间隔至少15分钟。补水过程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实际体质,适量饮用淡盐水或淡糖水。
睡前1小时适量喝点水:睡前补水,能减轻夜间血液黏稠度,减少凌晨时分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作风险。适当饮水还可以矫正血浆容积减少的情况,降低脑血栓发生的概率。不过,睡前饮水需控制量,喝太多容易导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建议中老年人睡前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适量饮用几口即可,这样既能补充水分,又不会因饮水过量影响睡眠。
通过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老年人可以在秋冬季节更好地维持身心健康。科学饮水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预防认知能力下降。让我们关注家中老人的饮水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饮水方式,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