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一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其创新性。该成果不仅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更在多个省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为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成果封面照片
该成果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本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
知识社会学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现实可能。知识社会学的学科立场下,课程知识具有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等属性。这为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课程思政在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机理分析。“生产”场域是生成合法性知识的主要场所,蕴涵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源。“再脉络化”场域完成对课程知识的选择,主张从静态的文本形式和动态的知识建构维度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生长点。“再生产”场域是学校教学实践的场所,注重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化与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尊重课程知识的属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思政的再生产。
创新之处
研究视角新。论文剖析了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知识如何蕴含价值信仰及意识观念,在知识社会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架构关系,创新了理论视角。
研究内容新。论文从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论述了知识社会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从三大场域剖析了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建构了课程思政实现的分析框架,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向性和学术创新性。
研究观点新。课程思政的实现在“生产”场域要考量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等问题;在“再脉络化”场域应从静态的文本形式和动态的知识建构维度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及情境建构;在“再生产”场域是与教师的教学法实践紧密相关的,创新了研究观点。
该论文被新华文摘2022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引39次,C刊他引9次,获得良好反响。同时,本论文还被天津、山东、河南、浙江等多家教育单位使用。
李洪修教授
作者简介
李洪修,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等研究,兼任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分会常务理事。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教师课程权力的社会学研究》等著作2部;相关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