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大循环: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农村经济大循环: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这一积极态势背后,是农村经济大循环的逐步构建和农民增收渠道的持续拓宽。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从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到增加财产性收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农村经济大循环的实践探索
云南省祥云县的实践为农村经济大循环提供了生动范例。该县在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过程中,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循环发展水平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工业领域,祥云县围绕本土有色冶金企业,形成了以固废资源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利用为主体的循环型产业链集群。同时,该县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重点企业在有色金属电解、黄金提炼及“三废”循环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农业领域,祥云县实行“政府+园区+合作社+企业+农民”的运行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化发展。通过提高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该县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率89.94%、废旧农膜回收率85.82%的优异成绩。
农民收入结构的新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大循环的推进,农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研究显示,人口城镇化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具体来看,人口城镇化主要提高了农民的工资和财产收入比重,但对经营和转移收入比重有降低作用。
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与全国情况较为一致,中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对经营收入比重的降低作用,而西部地区的作用特征则与东、中部地区均有差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建议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品牌塑造,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加大农村创业培训和支持力度,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等模式,稳住农民务工就业岗位和收入。
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民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保障年末岁尾农民工工资足额发放。
通过上述措施的持续发力,农村经济大循环将更加畅通,农民增收渠道将更加多元,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