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会这么难,面对学生真的很想做到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我们每天都提着最后一口气上班。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
——2023年,河南郑州,一位入职3个月、年仅23岁的小学老师留下这封遗书后,在周四的深夜,从6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起悲剧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数据令人担忧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俞国良团队的研究,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
- 整体检出率为17.8%,高于医生、公务员等其他职业群体
-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检出率高达36.4%
- 72%的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61.2%的中小学教师有焦虑征兆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教师在重压之下的艰难处境。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多重压力交织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压力巨大: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应对各种检查、评估,以及繁重的行政工作。有教师反映,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忙碌,却很难有成就感。
社会地位与回报不匹配:教师的收入水平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唯成绩论”的背景下,教师往往需要付出大量额外劳动,但回报却相对有限。
疫情带来的额外压力:疫情期间,教师需要同时承担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任务,还要负责疫情防控工作,压力倍增。
学生管理难度增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教师在管理和引导过程中面临更大挑战。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共生关系
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俞国良教授指出:“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传染:教师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甚至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教学效果: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难以保持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生关系:教师的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表现出不耐烦、易怒等情绪,损害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系统性解决方案
面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提供定期的心理评估和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自我调节方法。
优化工作环境:减少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教师能够专注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合理安排工作量,避免过度加班。
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社会地位,让教师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加强社会支持: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提高社会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营造理解和支持教师的社会氛围。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福祉,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正如俞国良教授所说:“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是直接培养人的。家长影响的可能只是自己的小孩,两个、三个人,但是老师影响的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几代学生。”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