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级文保单位:邯郸弘济桥
探访国家级文保单位:邯郸弘济桥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东桥村的滏阳河上,一座千年古桥静静地横跨两岸,这就是被誉为“赵州桥姊妹桥”的弘济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古代石桥,不仅见证了中国桥梁建筑的辉煌历史,更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
历史渊源
弘济桥初为隋代木桥,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为石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据清《广平府志》记载:“又赖滏水,上通磁邯,下达津卫”行旅通商,极为方便。又因修桥之时,四面八方,捐金援物,谓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得名“弘济桥”。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赞誉:“广府经日月,弘济通古今”。
建筑特色
弘济桥是一座单孔双敞肩石拱桥,东西长48.9米,宽6.82米,主券跨径31.88米,失高6.02米。桥的结构与赵州桥相似,但弘济桥的失跨比更大,达到了1:5.3,比赵州桥的1:5.1还要大。这种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桥面两边各有18根方形望柱和17块栏板,雕刻有狮子、猴、鹿、麒麟、石榴、桃等图案,精工细雕,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地有“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牦牛”的说法。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大券两边对刻的二龙戏珠、飞凤、飞龙、飞马,两边尽端小券刻的缠枝花卉,更是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雕刻不是现在的工匠能够雕刻出来的,现在的机器雕刻,则更加生硬,缺少灵性。
弘济桥甚至比赵州桥还多着一些细节上的精致,比如,石块之间有内藏的榫卯结构,在每个桥拱上都有半圆状的石质勾连线,宛如突出来的眉额,增加了桥侧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文化价值
弘济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设施,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为广府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济桥与古城的其他景点如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等一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济桥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现状
目前,弘济桥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包括限制车辆通行等,以确保这座千年古桥能够得到妥善保护。虽然老桥老化严重,但是,老桥已经彻底保护起来了,不再通行车辆。
弘济桥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它不仅是广府古城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