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美猴王”格伐·博拉赞:用京剧艺术架起中西文化桥梁
“洋美猴王”格伐·博拉赞:用京剧艺术架起中西文化桥梁
“想俺老孙也算天地间一尊神佛!”在北京梨园剧场内,一位化着猴妆、身披戏服的京剧演员一开腔,便是一口纯正的京腔京调。若不是戏妆只化了半边脸,谁也想不到这位“美猴王”是个“洋面孔”。
这位“洋美猴王”就是格伐·博拉赞,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成功演绎孙悟空的伊朗裔英国人。他的故事,见证了京剧艺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魅力。
格伐·博拉赞与京剧的缘分始于1993年。那一年夏天,在伦敦的一家音乐厅里,他第一次观看了北京京剧院演出的《打焦赞》。当演员谢幕时,他泪流满面,完全被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征服了。
当时的格伐·博拉赞是一名动画设计师,对各种艺术形式都充满热情。但在京剧面前,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他找到了京剧院带队团长、京剧大师王玉珍,表达了自己对京剧的痴迷,并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
一个月后,格伐收到了来自北京的邀请。他只身前往万里之外的中国,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学艺。当时的他已经年过三十,却要每天和十几岁的孩子们一起练习压腿、踢腿、下腰等基本功。训练难度很大,格伐刚开始身体吃不消,经常是医院、剧院两头跑。掌握汉语也是一个难题。吃饭、洗澡、走路、骑车,甚至做梦的时候,格伐都在不断地背唱词。
困难并没有磨灭格伐追梦的决心。在学习武生两年后,他开始学习对他意义重大的新戏——《闹天宫》。1996年,在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后,格伐正式登台表演孙悟空,从此开启了他“洋美猴王”的演艺生涯。
说到孙悟空这个角色,格伐认为:“孙悟空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很宝贵的。”他也演过武松和林冲,但觉得自己长得不像他们。“我扮孙悟空,大家就都相信。所以‘美猴王’是我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角色。”
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京剧唱词的内涵,格伐萌生了一个创新的想法——用英语唱京剧。基于剧目本身的韵律,格伐把京剧唱词翻译成英文。这样,英语母语者既能更好地理解情节内容,又能充分领略京剧的魅力。
1999年,格伐在北京工人俱乐部表演了第一场全英文的《闹天宫》,许多驻华外交官前来观看。剧院老板告诉他,这是第一次看到停车场停满了挂着外交牌照的轿车。同年,格伐带着英文版京剧《闹天宫》参加了国际京剧票友大赛,成功斩获最高奖“金龙奖”。从那以后,“洋美猴王”的名号越来越响,格伐也开始将这一作品带到美国、英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巡演。
格伐还尝试将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改编成京剧,在国际舞台上表演。美国和欧洲观众熟悉的提泰妮亚和奥伯龙也化上京剧妆容、穿上京剧戏服。“这些外国观众瞬间就感受到了其中的中国元素,也更容易融入其中。”格伐说。
为了表彰格伐在弘扬京剧、中西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2014年向他颁发了“长城友谊奖”,这是授予在北京工作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如今,年过花甲的格伐依然全心投身于艺术创作和京剧传播事业。他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和中东地区举办讲座传授京剧,并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剧院、校园开办研修班,现场指导教学。
“向世界传播京剧是我过去30年一直在做的事。这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使命。”格伐说。这位“洋美猴王”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让京剧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也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