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速度: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创新高地
东莞速度: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创新高地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曾流传甚广的话,生动展现了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46年来,东莞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一跃成为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的“双万”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速度”。
从“三来一补”到智能制造
1978年8月,东莞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启了近30年密集型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然而,“人口红利”并非永恒,单纯的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也有弊端,东莞也加快寻求转型升级新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莞通过“腾笼换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从最早以劳动密集性为主的“三来一补”,到机械加工规模化的“机器换人”,到如今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智能制造。伴随着经济腾飞,东莞的产业结构获得了快速的升级换代,产业发展背后的工人群体也实现进阶。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2024年,在东莞扎根了20多年的罗君依然每天在工厂车间里忙碌着。但现在她是一家老牌服装厂的技术主管,北京冬奥会一件几百道工序的运动外套在她的手中从订单图片变成了服饰产品,从出纸样、画图纸到设计、制作等全流程负责。从一线普工到技术主管,罗君的蜕变成长是数百万产业工人在东莞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东莞变得越来越年轻,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茶饮店,现代时尚的潮流文化活动,频频出圈、随处可见的潮玩元素,过去广深港才有的“新潮玩意”,如今在东莞也能轻松拥有。社交媒体平台上,年轻人正用自己的审美、爱好审视着这一座城市。“世界工厂”的东莞已经悄然被年轻人“重塑”,生活气息与创新因子,让城市不断迸发新活力。
布局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
近日,东莞市印发实施《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明确构建“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其中,“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4”大未来产业是指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市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2%,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0%。《实施方案》还提出,要重点突破一批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低空经济在《实施方案》中被寄予厚望。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东莞市泛低空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达528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仅次于深圳、广州。前不久,《东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到,到2026年,基本形成以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为核心、以低空应用场景为牵引的产业体系,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低空经济成为东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以协同错位为起点,自2017年底广东省正式启动建设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以来,目前全省规划建设超过十家省级实验室,分布在广深莞佛汕等十余个城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唯一瞄准材料领域的省实验室,也是东莞唯一的省实验室,与周边城市形成错位,因此材料科学前沿探索和产业转化应当作为东莞未来领域发力方向。东莞电子信息制造实力雄厚,云集了华为、OPPO、vivo等产业巨头,紫光集团芯云产业城项目落户滨海湾新区。新材料产业基础较好,已有液态金属、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布局,光大WE谷新材料产业社区初步形成。
2024年首批纳入市重大科技项目库的项目达106个,显示出东莞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投入。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创新高地,东莞正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为全球科技竞争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