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延安过大年的必看节目
安塞腰鼓:延安过大年的必看节目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作家刘成章在《安塞腰鼓》中描绘的震撼场景,也是每年春节期间,延安地区最令人期待的民俗表演之一。
从战鼓到欢庆腰鼓:千年传承的历史脉络
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它并非一种娱乐形式,而是边关将士手中的战鼓。在古代,安塞是军事重地,腰鼓被用于传递军情、指挥作战。每当遇到敌人突袭时,击鼓报警;当作战失利时,鸣鼓告急;当两军对峙时,击鼓以鼓舞士气;当作战胜利时,击鼓以庆贺。
1989年,在安塞县招安镇岳中庄村出土的宋代画像砖,为安塞腰鼓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画像砖上,一名腰鼓手紧握鼓槌,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双脚腾空,正在敲击挎在腰间的鼓。这一发现证实,安塞腰鼓在宋代已经成为当地普遍的民间艺术形式。
腰鼓之乡的春节盛事
在陕北地区,春节期间打腰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延安过大年期间的必看节目。每年春节,安塞区都会组织大规模的腰鼓表演,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场面蔚为壮观。
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肯定了其文化价值,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如今,安塞腰鼓已经走出了黄土高原,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亮相,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表演时,鼓手们头裹白羊肚手巾,斜背响鼓,身着羊皮马甲,脚穿麻鞋,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在表演技巧上,安塞腰鼓讲究“六劲”:摇头晃脑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这些动作不仅要体现出陕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是检验腰鼓手舞蹈水平的关键标准。
鼓点激昂有力,节奏感强,常与唢呐、锣、铙等乐器配合使用,形成热烈欢快的氛围。表演时,鼓手们随着指挥者的哨音变换动作,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这种集体性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技艺,更强调团队的配合与默契。
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安塞腰鼓
近年来,安塞区高度重视安塞腰鼓的传承与发展。建立了传承人审定制度、腰鼓教练等级评定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举办腰鼓教练培训班对全区8镇3个街道的腰鼓手进行集中培训,推动腰鼓队伍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安塞区共有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人、区级非遗传承人5人、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
同时,安塞腰鼓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如今的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民族自信。
每年春节期间,当安塞腰鼓的鼓声响起,那激昂的节奏和豪迈的舞姿,不仅是在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这,就是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