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春晚: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变奏
疫情下的春晚: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变奏
2025年央视春晚以超强阵容亮相,收视率创下新高,却也引发了关于节目质量的争议。这场看似成功的晚会,折射出春晚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科技赋能,春晚创新不断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春晚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2021年,面对歌手无法现场演出的困境,春晚首次采用扩展现实技术,实现了刘德华等明星的“云演出”,让观众难以分辨真假。2022年,春晚更是突破性地使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顶空间,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2023年春晚的歌舞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中,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让麒麟、凤凰等古代神兽“走出”古籍,与小朋友同台演出。这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作为国家项目,春晚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2025年春晚以“非遗”为主题,开场就将镜头对准非遗传播者李子柒,整个节目融入了十余项非遗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凤凰传奇演唱的《栋梁》以北京中轴线为背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毛不易与莫文蔚合唱的《岁月里的花》,则通过浪漫的舞台设计和深情的演唱,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
春晚与家庭关系的新变化
在当今社会,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给家庭团聚带来了新的挑战。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呼吁市民在春节期间“放下手机,回归生活”,体现了对传统家庭氛围的重视。
春晚作为家庭团聚的重要纽带,需要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位。它不仅是娱乐节目,更是一种文化仪式,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和谐的美好向往。正如倡议书中所说:“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也是增进亲情友情的黄金时机。”
未来展望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春晚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这不仅体现在科技手段的运用上,更体现在节目内容的创新和对社会热点的回应上。
春晚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变迁。只有这样,它才能继续发挥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作用,成为新时代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新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