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掌握这些心理调节技巧,轻松备考!
高考倒计时:掌握这些心理调节技巧,轻松备考!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考生们正处在紧张的备考阶段。然而,比学习更难克服的,往往是内心的焦虑和压力。据统计,超过80%的高三学生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考前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调节心理状态,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呢?
考生常见心理问题
过分在乎名次升降:频繁的竞争容易让学生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考生要学会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看到自身的点滴进步,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过度疲劳导致的烦躁:长时间的学习容易出现焦虑、心慌气短等负面效果。考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比如文理科相互交叉学习,避免长时间单一学科导致疲劳。
过分追求完美:有的考生对自身、老师、同学都要求过高,这会影响备考效率。建议适当调低心理期望值,同时协调好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途径。
自卑心态:一些考生总觉得自己不行,需要不断激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考试只是对一般能力的考查,只要用心复习、合理利用备考时间就会取得相应成绩。
自负心态:有些考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不需要再学习。考生要客观评价自己,健全正确的心理机制。
实用心理调节方法
自我暗示减压法:在焦虑、紧张和烦躁时,不妨自我鼓励一下,对自己说:“该复习的我都认真复习了,还怕什么呢?”“和别的同学相比,我花的功夫一点也不少,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紧张呢?”
焦点转移减压法: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
肌肉放松减压法: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轻松的姿态坐好,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依次紧张肌肉、放松肌肉,然后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感觉。这个方法要持之以恒,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
过渡性减压法:考前一周慢慢减少学习强度和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法来缓解压力。
生活有序:高考结束后,考生的时间突然变得充裕,容易让“胡思乱想”有可乘之机。因此,考生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有序,例如,看电影、参加同学聚会、阅读书籍、去户外旅行、走亲访友、运动健身等,都是放松身心的方法。建议考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缓解焦虑:高考是一种人生经历,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出现担心、焦躁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接纳出现的负面情绪,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当紧张、焦虑的情绪来临时,考生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节。
- 回避转移法:离开令人难受的环境,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爱做的事。
- 积极自我暗示法:经常鼓励自己,建立自信心。
- 及时翻篇:无论结果如何,请心平气和地看待。高考只是人生的中间站,而非终点站。
- 寻求帮助:就高考考生而言,如考后出现情绪低落、拒绝沟通、莫名恐惧发抖,又或者出现脾气暴怒、食欲不振、暴饮暴食、睡眠障碍、兴趣丧失等表现,持续较长时间,就要重视,到医院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援助。
特别提醒:给家长的建议
保持情绪稳定: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不要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家长的情绪稳定,对考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多倾听少说教:多与考生沟通,陪伴考生平稳度过等待期。当发现考生有焦虑、抑郁或其他比较明显的情绪问题时,家长可以通过聊天和倾听给予他们心理支持。必要时,家长可带孩子到医院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帮助。
避免过度期待: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合理的期望目标,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备考。
营造和谐氛围:注重亲子关系互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家长和考生一起学习、探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可以改善考生的孤独感、自卑感或焦虑情绪。
结语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理的博弈。面对压力和焦虑,考生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相信努力。记住,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全部。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是最棒的!努力过就无怨无悔。加油,你们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