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门:北京城门背后的历史传奇
德胜门:北京城门背后的历史传奇
德胜门,这座见证了北京城数百年沧桑的古老城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从元代的健德门到明朝徐达攻破大都后的更名,德胜门不仅是一座城门,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军事重地:京师北门的防御堡垒
德胜门箭楼高达20余米,雄踞于砖石结构的高大城台之上,是京城北门的重要防御工事。箭楼坐南朝北,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倒“凸”形,前楼与庑座合为一体,3座过梁式门朝南开。北侧楼体面阔7间,东西34米,南北12米;南侧庑座面阔5间,东西25米,南北7.6米,通进深为19.6米;楼体高19.3米,上下共有4层,并有箭窗射孔82个,其中北侧48个、东西两侧各17个。城台上陈列铁炮数门,台北筑有雉堞,俗称垛口,每座垛口高1.9米、宽1米、厚0.7米;台南为女儿墙,高1米多。
德胜门箭楼素有“军门”之称,是京师出征时的必经之处,取“得胜”的谐音,以求吉利。在历史上,这座箭楼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守城士兵就在这里布防,用他们的忠诚和勇气守护着京城的安宁。
历史变迁:从战争到和平的见证
德胜门始建于元代,明朝徐达攻入大都后改名为德胜门。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为“德胜门”。明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年~1439年),明统治者在这里又修建了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并同其周围的瓮城一起构成了保护城门的军事堡垒。此后,德胜门多经修缮。
民国四年(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民国十年(1921年),德胜门城楼被拆除。1969年,德胜门城楼两侧的城墙于修地铁时被拆除,德胜门瓮城南北进深很长,箭楼位置比安定门箭楼偏北约50米,因未阻挡地铁施工而未被拆除。
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并在此成立了德胜门文物保管所。1993年,在真武庙设立了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德胜门箭楼与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并不完全重合,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主要占据的是真武庙部分,箭楼上除了临时展厅,还常年进行着德胜门军事城防文化展。
文化传承: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
德胜门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砖缝隙,都是历史的痕迹。关于德胜门的民间传说,最著名的是铁影壁的来历。铁影壁原立于德胜门外龙王堂,是元代为感念消除风沙灾害的龙神而铸。明朝初年,因北京城南移,风沙又起,人们便将铁影壁移至德胜门内的德胜庵,作为镇物。1946年,铁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园,至今仍保存完好。
此外,德胜门还与多位历史名人有关。例如,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居就位于德胜门内的三不老胡同。清末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的私宅也位于德胜门内的延年胡同。
保护与传承:历史遗迹的新生命
德胜门箭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现已成为旅游景点,门票4元,开放时间为9:00—16:00。游客可乘坐5、27、44内、44外、55、83、206夜、305、315、380、409、872、877、880快[下花园]、880、882、884、885、909、919快、919、919空调、919直达快车等公交车在德胜门站下车即可到达。
如今的德胜门箭楼,不仅是北京的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勇敢地面对未来。无论是摄影爱好者寻找独特的构图角度,还是历史学者探寻过往的痕迹,或是游客想要感受京城的古韵,德胜门箭楼都是绝佳的选择。
德胜门箭楼用它的存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启发着现在的生活,展望着未来的发展。它不仅是北京的地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勇敢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