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颌手术风险大揭秘:你真的了解吗?
正颌手术风险大揭秘:你真的了解吗?
正颌手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段矫正牙颌面畸形的治疗方式,虽然能显著改善咬合功能和面部外观,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后遗症:
手术原理与适应症
正颌手术是通过牙齿正畸治疗联合颌面骨骼手术的一种治疗方式。正畸治疗就是通俗所说的矫牙,正颌手术指的是对颌骨进行切割后重新拼接,重塑面骨的协调匀称,以恢复患者的正常容貌,并能维持功能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对于生长发育已经完成且颌骨关系严重不调的成年患者,正颌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严重的骨性牙颌面畸形,包括各种先天畸形、发育畸形及外伤引起的牙颌面畸形都是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适应症。这里强调的是骨性畸形,意思是颜面骨骼因上述原因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如地包天、龅牙、突嘴、小下颌、开颌、偏等骨性错颌畸形(如下图)。若无法通过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则需要结合正颌手术来治疗。
常见风险与并发症
出血
正颌手术涉及到颌面部的血管丰富区域,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较大的血管,导致出血过多。大量出血可能会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严重的出血还可能导致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据统计,约5%-10%的正颌手术患者会出现术中出血较多的情况,但需要输血治疗的比例相对较低,约为1%-2%。神经损伤
手术区域附近分布着下牙槽神经、面神经等重要神经。在手术操作中,可能会对这些神经造成牵拉、挤压或切断性损伤。下牙槽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下唇及下颌牙齿区域的麻木、感觉异常;面神经损伤可能引起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如面瘫。据研究,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5%-10%,但大多数为暂时性损伤,在术后3-6个月内可逐渐恢复;永久性损伤的比例较低,约为1%左右。呼吸道问题
手术中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口腔分泌物增多,加之手术操作可能会影响呼吸道通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紧急情况。在严格的麻醉管理和手术操作规范下,这种情况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需要紧急处理。感染
手术切口、口腔内的细菌以及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感染。伤口红肿、疼痛、发热,口腔内出现异味、脓性分泌物等。临床观察:约3%-5%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通过及时的抗感染治疗通常可以控制。肿胀和疼痛
手术创伤会引起组织水肿,导致面部肿胀,通常在术后2-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术后的疼痛是常见的反应,一般在术后1-2天较为明显,随后逐渐减轻。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肿胀和疼痛,但个体对疼痛和肿胀的耐受程度不同。咬合关系不理想
手术中颌骨的移动位置不准确、术后固定不稳定或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异常生长等。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调整或进一步的正畸治疗。约5%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咬合关系不完全符合预期的情况。
如何降低风险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医疗团队
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规划,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患者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做好心理准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3D技术的应用
3D正颌手术利用三维CT扫描获取患者面部骨骼的立体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手术计划。随后,根据计划定制手术工具、导板和金属板等,并通过3D打印或CAM技术制作,用于实际手术。3D正颌手术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误差,提高可预测性,确保手术按计划精确执行。此外,它还能降低神经损伤等风险,并提供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
真实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
通过3D技术,医生能够精确规划手术方案,并在术中精准执行。术后通过CT和STL图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误差仅为0.27mm,患者面部形态和咬合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失败案例
一位患者在接受正颌手术后,出现闭不上嘴、咬合异常、关节受损、面部功能失调等问题。医生却将责任归咎于患者“焦虑过度”,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令人质疑。这个案例提醒我们,选择医生和医院时一定要谨慎,要充分了解医生的经验和手术的成功率。
正颌手术是一项复杂的医疗过程,在决定接受治疗前,建议详细了解其风险,并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确保做出明智的选择。术后定期复查也必不可少。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大多数并发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